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9:48: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26、七月危机:从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这段时间在外交史上被称为“七月危机”。“七月危机”是一战前夕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危机的延续,并最终酿成了世界大战。在这段日子里,英国玩弄了一种狡猾的外交阴谋,把德国诱入战争的深渊。先前英国一直伪装恪守中立状态,以诱使德国挑起战争。

27、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此日为塞尔维亚的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枪杀。这次事件致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8、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1月8日,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在对国会所发表的著名演说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随后,这十四点被采用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1)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2)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4)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6)外国军队撤

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7)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8)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9)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⑽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1)罗马利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1918年10月,美国官方对“十四点”作了注解,将美国的意图说得更加明确。 29、《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国际联盟标榜“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实则被英法操纵,是帝国主义对战后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国联对德意日侵略政策的纵容、姑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46年4月解散,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30、贝尔福宣言: 贝尔福宣言是英国政府支持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的最早的政策性文件。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部长贝尔福代表英王政府以通知的形式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沃尔特。政治地位不受到损害,英国则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这一宣言得到所有协约国政府的支持,宣称只要巴勒斯坦

现存的非犹太团体的公民利益和宗教权或其他国家犹太人民所享有的权利的得到确认,成为1920年圣雷莫会议上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据。《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31、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32、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1924年4月9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拟定的一项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的伦敦会议 (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33、热那亚会议: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

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34、《洛迦诺公约》:又称为罗加诺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德国是重要受益者,获得与法国对等的位置,为其复原政治大国奠定根底。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公布不再受《洛迦诺条约》的自由,1939年4月正式公布废止《洛迦诺条约》。 35、非战公约:《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 1927年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是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