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7 6:12: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十五讲) 作用理解 (对应学生用书49~52页)

1. 掌握现代文阅读“作用类”命题的基本形式及考查目的。 2. 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见作用类题目解答套路。

●近义词辨析(十一) 1. “题材”与“体裁”

题材:作品的材料内容。体裁:作品的表现形式。 2. “提词”与“题词”

提词:给演员提示台词。题词:写一段话表示纪念或勉励。 3. “体形”与“体型”

体形: 身体形状,如 “体形匀称”。体型:身体类型,如“特殊体型”。 4. “停止”与“停滞”

停止:不再进行。停滞:受阻碍而不能顺利发展 。如“停滞不前”。 5. “提名”与“题名”

提名:被定为候选人。题名:写上姓名。 6. “推托”与“推脱”

推托:借故拒绝,侧重拒绝的行为。推脱:推卸、推辞;推卸责任、错误等,侧重推的结果。 7. “退化”与“蜕化”

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 。蜕化:① 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如:由奴隶社会蜕化为封建社会。② 变质、腐化堕落。如“蜕化变质”。

8. “委曲”与“委屈”

委曲:① 曲折;② 事情的底细。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9. “无礼”与“无理”

无礼:没有礼貌,如“傲慢无礼”“怠慢无礼”。 无理:没有道理,如 “无理取闹”“无理拖延”“无理摧残”。

10. “协调”与“谐调”

协调:形容词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还可以作动词用。 谐调:侧重比例匀称,常用于声音、颜色、气氛等。

●易误用的成语(一)之“望文生义”

1. 万人空巷: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

误用示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误用分析:本句从语意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观看电视剧,因此“万人空巷”用在此处错误。

2. 三人成虎:原指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了。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误用示例: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误用分析:这里将“三人成虎”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3. 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

误用示例: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误用分析:这里将“河东狮吼”错解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致使意义、适用对象、色彩均不当。

4. 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

误用示例: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误用分析:这里将“下里巴人”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5.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极纯熟的地步。

误用示例: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误用分析:这里将“目无全牛”错解为“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6.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示例:成都五牛俱乐部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实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误用分析:这里将“望其项背”错解为“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 7.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误用示例: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误用分析:该词与衣服不合身无关。

8.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形容不敢作声。

误用示例: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误用分析:该词和寒冷没有关系。

9.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无所得。

误用示例:上个月月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误用分析:此处用来形容消费者,明显是望文生义。

10.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误用示例: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误用分析:这里将“不赞一词”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11. 涣然冰释:比喻相互间的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

误用示例: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误用分析:这里将“涣然冰释”错解为“冰块解冻”。

12. 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误用示例: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了天上,对朋友竟然侧目而视。 误用分析:这里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

13.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误用示例: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

误用分析:这里将“马革裹尸”错解为“死得很惨,死后连棺材和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14.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误用示例:小东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性格封闭孤傲的他对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敌对情绪,他最终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惨重代价。

误用分析:“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 15.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误用示例:解决好职工和学生的冬季取暖问题,是学校领导首当其冲的任务。 误用分析:这里将“首当其冲”错解为“最紧要的,最先面临的”。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四)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5.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6.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7.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8.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9.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0.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1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3.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重点虚词“之”

1. 用作代词,分下面两种情况。

(1)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①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③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 用作助词,分下面四种情况。 (1) 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2)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4)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写作素材

归真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归真历经千辛万苦,在猎户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他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话题】成功的秘诀;实践出真知;持之以恒。

1. “作用类”问题答题思路混乱,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

2. 不清晰此类题目的考查目的,回答问题只会依照套路,脱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