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2005年10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9:34: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2005年10月

一、课程代码:31 (总题数:20,分数:20.00)

1.(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解析:

2.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 )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 D.教育现象 解析:

3.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解析:

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A.教育 √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解析:

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 D.未来性 解析:

6.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 )。 A.目标模式 B.需求满足模式 C.环境适应模式

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 解析:

7.下列哪一方法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 B.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解析:

8.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A.不平衡性 √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解析:

9.与学生主体性内含不相一致的特点是( )。 A.自主性 B.长期性 √ C.主动性 D.创造性 解析:

10.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解析:

11.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 C.美育 D.体育 解析:

12.在1988年改革之前,( )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实行导向式管理。 A.美国 B.英国 √ C.日本 D.俄罗斯 解析:

1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解析:

14.(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 解析:

1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解析:

16.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班级授制 √ D.复式教学 解析:

17.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 )。 A.教师申诉制度 √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解析:

18.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很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 解析:

19.让患者自我放松,减轻焦虑、恐惧,用放松反应代替焦虑反应通过练习消除焦虑和恐惧的做法即为( )。 A.深入共感法 B.系统脱敏法 √ C.行为契约法 D.模仿学习法 解析:

2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 A.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B.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 C.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组织工作 D.评定学生操行 解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总题数:10,分数:10.00)

21.教育的阶级性始于奴隶社会,在那个阶段的具体体现在( )。 A.目的上培养统治人才 √ B.对象上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 C.内容上以军事和道德教育为主 √ D.教育的领导权归属人民 E.方法上体罚和机械练习 √ 解析:

22.教育学研究中引入实验法,其科学性大大增强,实验教育学以此为特色,其基本观点有( )。 A.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 B.实验按三阶段:假设—计划—运用、进行 √ C.教育实验与教学实践高度结合 √

D.教育目的在于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 E.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