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3.1知识归纳: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2:12: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1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1.空间向量的概念:

⑴ 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空间向量,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

⑵ 向量的表示:几何表示法:用有向线段表示;字母表示法:用小写字母表示,或者用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字母表示.

2.空间向量的加减运算:加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减法运算:三角形法则.

3. 共面向量的定义:一般地,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4.共面向量的判定;平面向量中,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的充要条件是b??a,类比到空间向量,即有

共面向量定理 如果两个向量a,b不共线,那么向量p与向量a,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组(x,y),使得p?x??yb.这就是说,向量p可以由不共线的两个向量a,b线性表示.

5.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个平面内,成为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向量. 6.若a,b为不共线且同在平面?内,则p与a,b共面的意义是p在?内或p//?.

§3.1.3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夹角的定义:a,b是空间两个非零向量,过空间任意一点O,作OA?a,OB?b,则?AOB叫做向量a与向量b的夹角,记作?a,b?.规定:0??a,b???.

2.数量积: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是空间两个非零向量,我们把数量|a||b|cos?a,b?叫作向量a,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a,b?.特别的,a?a?a?acos?a,a??a.

3.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a)?b??(a?b);a?b?b?a(交换律);

2a?(b?c)?a?b?a?c(分配律).

4.如果?a,b??0,那么a与b同向;如果?a,b???,那么a与b反向;如果?a,b??900,

那么a与b垂直,记作a?b.

5.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1)a?b?ab?0.(用于判定垂直问题) (2)a?a.(用于求模运算问题) (3)cos?a,b??

§3.1.4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1.5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1.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三个向量a,b,c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p?xa?yb?zc

2.空间直角坐标系:若空间的一个基底的三个基向量互相垂直,且长为1,这个基底叫单位正交基底,用{i,j,k}表示.

3.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给定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向量a,设i,j,k为坐标向量,则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a1,a2,a3),使a?a1i?a2j?a3k,有序实数组(a1,a2,a3)叫作向量a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记作a?(a1,a2,a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对空间任一点A,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

yjzk?使OA?xi?(x,y,z),

2a?b.(用于求角运算问题)

|a|?|b|,有序实数组(x,y,z)叫作向量A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的坐

标,记作A(x,y,z),x叫横坐标,y叫纵坐标,z叫竖坐标.

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律

(1)若a?(a1,a2,a3),b?(b1,b2,b3), 则a?b?(a1?b1,a2?b2,a3?b3),

a?b?(a1?b1,a2?b2,a3?b3),

?a?(?a1,?a2,?a3)(??R),

a?b?a1b1?a2b2?a3b3,

a//b?a1??b1,a2??b2,a3??b3(??R), a?b?a?b?0?a1b1?a2b2?a3b3?0,

|a|?a?a?a1?a2?a3, cos?a?b??a1b1?a2b2?a3b3a?b?. 222222|a|?|b|a1?a2?a3b1?b2?b3222B?x(x?y1,yz1z,?)B(x2,y2,z2),(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x1,y1,z1),则A22?21.

(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x1,y1,z1),B(x2,y2,z2), 则|AB|?AB?(x2?x1)2?(y2?y1)2?(z2?z1)2, 或dA,B?(x2?x1)2?(y2?y1)2?(z2?z1)2.

5.设O,A,B,C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都存在唯一的三个有序实数x,y,z,使OP?xOA?yOB?zOC.由空间向量定理可知,空间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三个不共面的向量表示出来.

6.将空间向量的运算与向量的坐标表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解决夹角和距离的计算问题,而且可以使一些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

A C B y A1 M C1 z B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