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2:35: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6、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7、“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8、“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3、三言二拍:
明代中后期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三言”是《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9、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
10、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1、竟陵派: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灵性,其主张和公安异曲同工,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致流于艰涩。
12、梅村体: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史诗。
13、阳羡派: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14、浙西词派: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沈岸登称为“浙西六家”,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与汪森辑录《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15、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16、性灵说: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17、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18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19、桐城派:清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领袖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名。桐城派以开派者方苞提出的“义法”为理论基石,“义”指内容符合儒家思想,“法”指写文章的形式技巧。后经刘大櫆发扬、姚鼐完善,门徒广众,形成“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况。因此,它也成为清代散文最具时代特色的流派。
20、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寄托,同时又竭力在前人作品中寻求\微言大义\,流于穿凿附会。他们的作品,意旨亦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①历史资料的累积阶段:陈寿《三国志》 2民间流传阶段:李商隐《骄儿诗》 宋代
2
戏曲《三国戏》 3文人编定阶段:罗贯中编写 分析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形象
刘备:仁君的典范。刘备从桃园结义起,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一生“仁德及人”,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民的普遍爱戴。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难逃时,“但到处,问刘豫州,皆跪进粗食”。他爱民,也爱才。待士以诚信宽厚,肝胆相照,故如诸葛亮与五虎将等一代英豪,都能终生相随,君臣间的关系“犹鱼之有水也”。刘备是作者理想中的“仁德”明君。 曹操:曹操也是一个“人杰”,小说中王粲就说他“雄略冠时,智谋出众”,有时为了笼络人心也略施权术,以示有“宽厚仁德之心”,因而能平定北方。但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况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杀的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对部下更是阴险、残酷,如与袁绍对持时,日就缺粮,就“借”仓官王辰的头来稳定军心。其他如削发代首,梦中杀人等等,都表现了他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毫无爱民惜民之心。 诸葛亮:“忠”的化身。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都佩服他“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如第四次阀魏时,形势大好,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中,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忠贞的典范,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小说把他的谋略胜算写得出神入化,这无疑是寄托着人的理想。诸葛亮的惊人智慧和绝世才能,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巧妙的虚实处理手法,在历史真实与叙事虚构之间,“七虚三实”也使得它在艺术上成为了不朽杰作;2、善于叙事,作者组织得发,主次分明,精心结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的艺术整体。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摇曳多姿;3、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多次战役,堪称古代战争的百科全书;4、绝对化、类型化的人物塑造,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5、“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的语言特色。 影响:《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而且也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它的影响直至后世生活的各个方面。
2、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正史记载阶段。 关于宋江起义,《宋史》之《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侯蒙传》中均有零星记载,略谓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2、民间流传阶段。从南宋起,宋江等人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南宋时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显然是属于“小说”范围。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南宋末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 是说话人的底本,已略具《水浒传》的雏形,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领域。
3、文人编撰阶段。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等作家的再创造,长篇小说《水浒传》便在元末明初诞生了。 41、分析形象:宋江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有统一的忠与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他作为一个县衙小吏,能“仗义疏财,济济困扶危”,结交下豪杰,但又有忠君孝亲、安于现状的习性。宋江就是一个“忠义之烈”,自称为“书林”、“儒林”的《水浒》作者,以“忠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宋江。 《水浒传》中的首要人物,是一位仗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