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4:39: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16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绯(fēi)红 不逊(xùn) 诘(jié)责 油光可鉴(jiàn) B、黝(yǒu)黑 迁徙(xǐ) 滞(zhì)留 深恶(wù)痛疾 C、炽(chì)热 酒肆(sì) 侏儒(zhū rū) 广袤(mào)无垠 D、禁锢(gù) 繁衍(yǎn) 轩(xuān)昂 冥(min)思遐(xiá)想

2、下面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划出来,把正确的写在后面括号里。(2分) A、犀利 粗制烂造 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 ( ) B、搓捻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无可质疑 ( ) C、宽怒 黯然失色 颔首低眉 美不胜收 ( ) D、尴尬 藏污纳垢 鹤立鸡群 抑扬顿措 ( )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个句子是( )(2分) A、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撒谎时,他期期艾艾说不出话来。 ....B、她才思敏捷,又勤奋学习,不论到哪里,都是鹤立鸡群。 ....C、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有着数不清的比太阳大的星球。 ....D、老将军一生南辕北辙,历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

4、仿照下面的形式,续写两组句子(2分)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

逸; , , , 。 5、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一位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暗中作了比喻,联系语境作答。

⑴“鸡蛋”比喻 ,“母鸡”比喻 。 ⑵这个幽默的比喻表达的意思是: 。 ②根据提供的内容,补写下面对联的上联。 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蜀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南阳卧龙岗;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迁,西汉文学家、史学家。 上联: 下联:经济南阳一卧龙

6、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来。(4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 7、古诗文积累(10分)

① ,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 ,自将磨洗认前朝。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 。 ④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但愿人长久, 。

⑥黔娄之妻有言:“ , ”。 ⑦《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坚贞不屈、舍身为国的诗句是 , 。

⑧张养浩 “ , ; , ” 的诗句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不知何许人 ..

9、下列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风烟俱净/万籁俱寂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狐假虎威 ..C、箪瓢屡空/箪食壶浆 ..D、安求其能千里也/转危为安 ..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0-13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弗之怠 ( ) (2)走送之 ( ) ...(3)未尝稍降辞色 ( ) (4)俟其欣悦(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答: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答: 13、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16题(9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3分)

15、“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4分)

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7-20题。 (一)(11分)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