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学》练习题答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6:40: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七、请分析下列关系的对称性与传递性。

1.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2.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3.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4.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5.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6.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7.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8.反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9.反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10.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八、已知下列模态判断的真假,请根据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指出同素材的其他判断的真假。

1.有恒产者一定没有恒心。(假)

有恒产者可能有恒心。(真) 有恒产者可能没有恒心。(假) 2.不劳动者一定得食。(假)

不劳动者可能得食。(假) 不劳动者可能不得食。(真)

3.这个班上有些毕业生一定会获得学士学位。(真)

这个班上有些毕业生一定不会获得学士学位。(假) 这个班上有些毕业生可能会获得学士学位。(真) 4.明天一定会下雨。(假)

明天一定不会下雨。(真) 明天可能不会下雨。(真)

九、请根据规范判断的对当关系,指出哪些规范判断正确时下列规范判断为错误的。

1.当“公民允许不信仰宗教”或“公民必须不信仰宗教”正确时, “公民必须信仰宗教”错误。

2.当“中国人允许学外语”或“中国人必须学外语”正确时, “中国人必须不学外语”错误。 3.当“每个人必须遵守法律”正确时, “允许个别人不遵守法律”错误。 4.当“大学生必须不自主创业”正确时, “允许大学生自主创业”错误。

第四章 判断(下) (P134~140)

一、填空题

1~5 C –A –D –B -C 6~8 A –D -B 二、填空题

1. 在自身中包含其他判断的 肢判断 联结项 联结项 肢判断的真假 2. 若干事物情况同时存在 p并且q

3.至少有一种存在 相容选言 不相容选言 4. 某一事物情况为另一事物情况条件 前件 后件 5.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

6.等值 (p→q)←→(q←p) (p←q)←→(﹁p→﹁q) 7.否定某个判断而形成 ?p 8.?p∨?q

9. p∧?q 10.联结词 肢判断 真假值(或逻辑值)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指出下列选言判断中的逻辑错误,并做简要说明。

1.应为相容选言判断,误用了不相容选言判断。

5 / 16

2.应为不相容选言判断,误用了相容选言判断。

3.应为联言判断:高等学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此处误用了相容选言判断。 4.应为相容选言判断,去掉“二者必居其一”。 5.选言肢不穷尽,还有自然起火。 四、指出下列假言判断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应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必须科技创新。”或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强加条件

3.应为必要条件,改为“只有……才……” 4.应为必要条件,改为“只有……才……” 5.应为必要条件,改为“只有……才……” 6.应为充分条件,改为“如果……就……” 五、在括号中填上“真”或“假”。

1. 假 2.真 3.假 4.真 5.真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6.假 7.假 8.真 9.真 10.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六、指出与下列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并写出等值公式。

1.有的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 ?SAP←→SOP 2.所有的正确思想都不是头脑里固有的。 ?SIP←→SEP

3.他或者爱好文艺,或者爱好体育。 ?(?p∧?q)←→(p∨q) 4.植物生长不良或者由于既缺水又缺肥,或者由于既不缺水,又不缺肥

?(p∨*q)←→(p∧q)∨(?p∧?q)

5.掌握了丰富材料,并不能写出好文章。 ?(p→q)←→(p∧?q) 6.或者学习成绩好,并未能获得奖学金;或者学习成绩不好,而能获得奖学金。

?(p←→q)←→(p∧?q)∨(?p∧q)

七、下列判断哪些是等值的?哪些是不等值的?

1.3.6.是一组同素材的判断,分别是 SAP 、 SAP、?(SOP),三者等值; 2.4.5.是另一组同素材的判断,分别是SEP、?SEP、SIP,其中4、5等值。 八、下列各组判断是否等值,试用真值表判定之。

1. p∨q ?p→q p T T F F q T F T F ?p F F T T p∨q T T T F 二者同真同假,故等值。

2. ?(p∨q) ? p ←q p T T F F q T F T F ?p F F T T ?q F T F T p∨q T T T F ?(p∨q) F F F T ?p←q F T T T ?p→q T T T F 二者并非同真同假,故不等值。

3. P ←q p∨?q p T q T ?q F p←q T p∨?q T 6 / 16

T F F F T F T F T T F T 二者同真同假,故等值。

T F T 4. ?(p∧q) ?p∨?q p T T F F q T F T F ?p F F T T ?q F T F T p∧q T F F F ?(p∧q) F T T T ?p∨?q F T T T 二者同真同假,故等值。

九、请运用真值表解答下列问题。

1.

p T T F F q(B) T F T F ?p F F T T ?p∨q(A) T F T T p∨q(C) T T T F A、B、C不同真为第二行和第四行:q均为假,而p一真一假,因此可以断定“小周不当选学习委员”,不能断定“小张当选班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

p T T F F q T F T F ?p F F T T ?q F T F T ?P→?q(A) T T F T ?q→p(B) T T T F P∨˙q(C) F T T F 同时满足甲、乙、丙三人意见的为第二行:P真q假,即选派李经理,不选派王经理。 3.

p T T F F q T F T F ?q(金) F T F T p←q(林) T T F T 满足题目要求的是第一行:甲第一,丙第二,乙第三。

十、以p、q、r…等表示肢判断,写出下列复合判断的逻辑形式。

1. (p∧q)→(r∨s)

2. (p∧q∧r)→(s∨˙t)∨u 3. (p∨q∨r)→(s∨˙t)

4. ( ARB→(ARC→A))或(p→(q→r))或p∧q→r 5. (p∧q∧r)→(s∧t)

十一、分析题

1.题目要求“如果被告不能打开这架照相机,那么这架照相机一定不是他的”,即相当于“只有被告打开相机,这架相机才是他的”,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7 / 16

“被告”却理解成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被告打开相机,那么这架相机就是他的”。故他的理解是不对的。

按照题目的要求,当被告打开相机时,并不能肯定相机就是他的; 而当被告不能打开相机时,可以肯定相机一定不是他的。

2.乙的理解是对的。

题干:?(SAP1∨SAP2∨SAP3) 甲:?SAP1∨?SAP2∨?SAP3 乙:SOP1∧SOP2∧SOP3 丙:?SOP1∨?SOP2∨?SOP3 可见,只有乙和题干是等值的:

?(SAP1)∧?(SAP2)∧?(SAP3)←→SOP1∧SOP2∧SOP3

第五章 逻辑基本规律 (P160~165)

一、单项选择题

1~5 C –C –B –B -C 6~8 D –B - D 二、填空题

1. 同一 矛盾 排中 2. 客观事物的相对静止 3. 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 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

4. 自相矛盾 模棱两不可或模棱两可 5. 真 假 假 真 三、下列各题是否合乎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

1.不违反逻辑规律,是从不同角度说明逻辑学。 2.自相矛盾。“万籁俱静”与“风声响”矛盾。

3.不违反逻辑规律,符合辩证法。 4.违反同一律,混淆概念。 5.违反同一律,混淆了语言本身与语言内容两个概念。 6.自相矛盾 7.对于歼灭人侵之敌,有三种办法,否定其中两种,不违反排中律。 8.自相矛盾

9.SAP和SEP可以同假,不违反排中律。 10.违反排中律,模棱两不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运用逻辑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 甲:SAP;乙:SIP;丙:SEP。可见,乙和丙的话矛盾,甲说的是真话,所以,B组的组长是团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1)SAP;(2)SAP(这个S是P);(3)SIP;(4)SOP。可见,(1)和(4)矛盾,其中一真一假,所以(2)和(3)中还恰有一真。因为二者是差等关系,所以如果(2)真则(3)一定是真的,这与题意矛盾。所以(2)必然是假的,即甲班赵云不是上海人;由此得出(1)假(4)真,即甲班有人不是上海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甲:SIP;乙:?p→q;丙:?r∧?q;丁:SEP。可见, 甲和丁矛盾,其中一真一假,因此乙和丙都说对了,即两者为真。既然丙真,那么?q为真。由乙和丙可推得:((?p→q)∧?q) → p,即某地领导重视环境保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六章 演绎推理(上) (P217~223)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C-B-C 6~10 B-B-C-C-A 11~12 B-D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8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