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9:37: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暖通空调》(2)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
一、设计题目
见建筑物施工图和分工明细表。
二、原始资料
各建筑物建筑施工图(FTP://218.58.59.83,用户名:cad2003,密码:cad2003)。
三、设计任务分工
详见表1,2。
四、设计指导书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制冷机房设计。 1.空调系统设计
(1)打印出建筑图纸,明确建筑物功能和用途; (2)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确定室外冬、夏季设计计算参数; (3)确定空调房间及房间的冬、夏季设计参数; (4)房间空调冷(热)、湿负荷的计算。
根据规范要求,空调冷负荷计算必须按照非稳态传热计算,即计算出室内各种扰量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再进行叠加,取最大值作为房间的设计冷负荷。本次课程设计因时间关系,不再进行冷负荷的详细计算,但必须在设计说明书中阐述空调房间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包括: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太阳辐射形成的冷负荷;室内热源形成的冷负荷;室内湿负荷;新风负荷等),列出所需要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面值负荷指标求出本次课程设计的冷负荷。
根据规范要求,空调热负荷计算可以按照稳态传热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与采暖负荷类似,只是室内外设计参数的取值不同。在设计说明书中阐述空调房间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列出所需要的计算公式,再根据面值负荷指标求出本次课程设计的热负荷。
了解空调房间湿负荷的来源与计算方法。 (5)新风量及新风负荷的计算。
民用建筑新风量主要根据室内人员数量确定。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查阅设计资料确定每人所需要的新风量,然后根据室内人员数确定空调房间的新风量,进而计算新风负荷。 (6)空调方案确定。
空调系统一般按照夏季工况进行设计,如有必要,对冬季工况进行校核;
空调系统形式较多,各有特点。应当了解常用系统的适用范围,结合实际工程的功能与要求选择合理的系统;
空调系统方案确定时应包括风系统(包括新风系统)和水(或制冷剂)系统。 (7)设备的选型计算
根据空调方案(或系统)确定后,其主要设备(如组合式空调箱,风机盘管,新风机组,新风换气机,送回风口,阀门等)已经明确。根据设备所承担负荷的大小选择设备。
注:所有设备均按照样本进行选取;注明设备性能参数;必须注意设备尺寸及风、水管的连接方法;按照要求,有一定的安全系数;统计设备材料数量。 (8)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
1)空调系统夏季送风温度,应根据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和气流射程长度以及是否贴附等因素确定。
1
在满足热舒适条件下,应尽量加大送风温差。舒适性空调一般可按下列规定确定送风温差:
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不超过10C; 送风高度在5m以上时,不超过15C;
送风高度在10m以上时,按射流程理论计算确定。
为了防止送风口附近产生结露现象,一般应使送风干球温度高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2~3C。 2)空调房间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般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型风口进行侧送风。全年使用的空调系统一般应根据气流组织计算来确定采用上送上回或上送下回方式。仅为夏季降温服务的空调系统,且房间层较低时,可采用上送上回方式。以冬季送热风为主的系统,且房间层高较高时,宜采用上送下回方式。
房间高度较低,且有吊顶或技术夹层可利用时,可采用圆形、方形或条缝型散流器平送。特别要求较高的,可采用孔板送或条缝风口等建筑装饰的均匀顶送方式。
会堂、体育馆、影剧院等高大空间的空气调节场所,有条件时可采用喷口侧送或顶送,也可以采用旋流式风口顶送。
窗式空调器的送风射流,不应直接吹向人体或工作区。
散流器平送时,宜按对称均布或梅花形布置。散流器中心与侧墙的距离,不宜小于1m。圆型或方型散流器布置时,其相应送风面积的长度的长宽比不宜大于1:1.5,送风水平射程与垂直射程的比值,宜保持0.5~1.5之间。
3)空调系统的回风口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回风口不应布置在送风射程区内,也不宜布置在经常有人活动的地区。 送风方式为侧送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一侧的下部。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1C的空调系统,宜利用走道进行回风,走道内的断面风速不应大于0.25~0.35m/s。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5~1。C的空调系统,回风口可布置在房间的一侧。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1~0.2。C空调系统,宜采用房间四周下部回风或两侧下部回风的方式。 散流器和孔板送风时,回风口宣布置在房间的下部。
送风口出口流速为2~5m/s;回风口流速一般控制在4m/s以内; (9)水系统设计
1)空调冷、热媒水的供、回水温度,一般宜取下列数值: 夏季:供水7~10C 回水12~15C 冬季:供水55~60C 回水45~55C
2)水系统的管路设计,宜按照下列原则确定其制式:
支管环路的压力降较小,主干管路的压降起主导作用者,宜采用同程式; 支管环路上末端设备的压降很大,支环路压降起主导作用者,宜采用异程式。
3)全年使用的空调系统,当仅要当按季节变化统一进行冷却或加热工况转换时,宜采用两管制供水方式;当加热和冷却工况交替变换比较频繁,或在同一季节里会有同时要求加热和冷却工况时,宜采用四管制供水方式。一般不宜采用三管制供水方式;
4)输送冷媒水的管道,可采用焊接钢管。有条件时,宜采用镀锌钢管。冷、热媒水的供、回管应采用非燃或难燃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温层外应复以如铝箔之类的隔汽层。冷、热水管穿过墙体或楼板时,其保温层与隔汽层应保持连续,严禁断开;
5)空调水系统管路中可能积聚空气的高点,应装置自动或手动放空气阀;管路中的低点,应设置排
。
。
。
。。
。
。
。
2
水管并装置阀门;
6)冷(热)媒水在管道中的流速,宜按以下数值采用:一般供水干管 1.5~3.0m/s;室内供水立管 0.9~3.0m/s;
7)排除风机盘管机组和组合式空调机组等冷凝水的泄水管,宜顺水流方向保持不小于0.01的坡度,泄水管宜采用镀锌钢管或塑料管。并应进行防结露验算,必要时应对泄水管保温处理。泄水管的直径宜根据机组冷负荷Q(kW)按下列数值选用:
Q≤7kW DN20 Q=599~1055kW DN80 Q=7.1~17.6kW DN25 Q=1056~1512kW DN100 Q=17.7~100kW DN32 Q=1513~12462kW DN125 Q=101~176kW DN40 Q>12462kW DN150 Q=177~598kW DN50
(10)有关水力计算
空调系统的水力计算包括风系统、水系统(或制冷剂系统)的水力计算。
风系统的水力计算主要是确定风量和控制流速。新风系统的风量根据室内人数和新风量标准确定;其他风系统的风量根据负荷和送风温差确定。空调房间的总风量(新风+回风)不能小于规范规定的换气次数。
1)空调风管道常用镀锌板或玻璃钢材料;
2)形状多用矩形,也有圆形(均按照标准尺寸选择); 3)风管内空气流速:主干管5~6.5m/s;支管3.0~3.5m/s。 2.通风系统设计
本次课程设计通风部分包括地下车库通风系统设计和一般机加工车间通风系统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和步骤如下:
(1)熟悉地下车库和机加工车间的概况和功能;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规范对地下车库和一般机加工车间的要求和必须遵守的原则;
(3)室内外设计参数的确定。按照规范要求确定室内外空气参数,这些参数用于通风系统的加热量和冷却量,也直接影响系统的通风量。本次课程设计不进行热平衡的计算。 (4)根据规范要求和所设计的任务,确定通风系统设计方案。
通风系统设计一般首先考虑利用通风手段解决室内余热、余湿、有害物问题,然后考虑室内热平衡问题。
通风系统的形式很多,如,机械/自然通风;全面/局部通风;送风/排风;上、中、下送风/上、中、下回风等。
实际上,房间的通风往往是以上形式的组合。
目前地下车库的通风设计往往在发生火灾时承担排烟作用,因此,在系统设计与设备选择时应考考虑起火时的防排烟问题。 (5)送、排风量的确定
送、排风量是通风系统设计最基本的数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规定:同时放散有害物质,余热和余湿时;全面通风量应按其中所需要最大的空气量计算。数种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其全面通风量的计算,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散入室内的有害气体数量不能确定时,全面通风量可按类似房间的实测资料或经验数据,按换气次数确定,亦可按各有关的专业标准执行。
本次设计应阐述通风量的计算方法,然后按照换气次数确定系统的通风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