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同质化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9 3:01: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我国高校同质化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高校同质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 校自身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趋同。高校同质化不仅给高校毕业生 带来就业压力、引发高校生存危机,更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对此通 过分析导致我国高校同质化的原因,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同质化;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

[1]

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我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然而,在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同质化便是其中之一。高校的同质化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解决同质化的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的多样化办学。

一、高校同质化的概念和现状 (一)相关概念

[2]

同质,是指观察单位间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同质化是同质的状态。

它代表着个体间的区分度减少,逐步向统一性发展的过程。高校同质化就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的高校在组织结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甚至在大学文化等方面趋同化、一致化的发展趋势,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日趋雷同,没有自己的特色。[3]高校同质化不仅表现在高校发展的外部趋势上,更表现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内部建设上。

(二)高校同质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由原来的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以至于向综合性院校方向发展。[4]各高校纷纷以“省内名校”“全国一流”为奋斗目标,高等职业学校向本科学校看齐,专科学校努力升级为本科,本科院校招收研究生,最终可以办成全国名校,甚至挤入世界名校排行榜。高校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固然是值得赞扬的,但盲目的向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发展也会使我国高校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众多高校热衷于开发新校区,扩大学校规模,势必在占地面积上争夺高低,却不顾自身的办学能力是否符合。高校在发展中求高、求大,使得我国高

腹有诗书气自华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校的整体发展朝向一元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发展定位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除此之外,高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在校风和校训上,众多高校都采用相同的字眼,例如“实事求是”、“创新”等,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底蕴,另一方面也是高校盲目模仿,没有体现自己的学校风格和特色专业的表现。

二、高校同质化的危害

高校同质化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千篇一律的办学风格和培养目标,最终会给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危害。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僵化的模式”。[5]如果高校都采用同样的办学模式,那么其优点和缺点也都是相同的,一旦有弊病,谁都克服不了。

(一)对高校毕业生来说

高校同质化最直接的受害人是众多的高校毕业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呈现着多元化的需求,而经过几年高校学习的毕业生在技能和知识结构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使得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整体水平下滑。高校不顾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市场需求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开设热门和成本低的专业,使就业市场供过于求,造成结构性失业。同时,很多教学型本科院校由于沿袭研究型大学的专业设置模式,这样的专业构成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一个直接的错误信息:通过接受这种教育,自己的身份提高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就是各种较高地位的工作,从而造成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毕业后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从事那些地位较低的工作,而这一现象与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强化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6]

(二)对高校自身来说

克尔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7]高校的盲目模仿使高校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无法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质化对我国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角度上讲,任何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都将是两败俱伤,而弱者将会被淘汰出局。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私立高等院校无论在规模还是资金等硬件方面,还是在管理、师资、生源素质、学历、教

腹有诗书气自华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学资源、社会舆论等软件方面,都有着较明显的差距,很多高等院校面临着招生难的困境,同质化带给高等院校的将是优胜劣汰的严峻的生存考验。[8]

(三)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说

高等院校的发展凝结了国家和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高校的同质化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更给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同质化教育会使国家的学科发展和社会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出现大规模趋同,导致科研学术生态的恶化与就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泡沫学术”与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一个序幕而已。总之,以标准化扩张带来的教育繁荣,主要的发展价值还是一种量的增长,它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更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9]

三、高校同质化的原因

高校同质化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与高校自身的定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的文化特性都有关系。

(一)高校自身原因 1.高校受利益的驱使

高校同质化的直接原因来自高校,高校受利益的驱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学校规模,努力在量上达到一流学校的标准,却忽视了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诱惑下,高校只注重简单的数字增长,以模仿其他高校为原则,试图获得利润和权力的最大化。

2.高校对市场需求认识有误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方,培养人才的数量和结构都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而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长效性和滞后性,这就要求高校增设某一专业时必须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并对劳动力市场未来需求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增设专业时也没有真正深入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对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预测缺乏科学的依据。[10]由于高校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造成了“热门过热、冷门过冷”的现象。

(二)我国高教体制弊端 1.高等教育行政体制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属“后发外生型”,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深深

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