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19:51: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组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我们设计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活动能促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活动遵循理论联系教学实际的原则;遵循反馈评价、及时调整的原则;遵循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

展的原则;遵循实验手段可行性与操作流程协调的原则。活动有针对性,所设计的活动应吸收全体学生参加,而不仅是让能力和水平好的学生参加。因此,我们就必须把活动设计为若干种形式,这样就可以保证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课堂中所学主要内容。并精心设计巩固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维,让他们进行横向、类比、逆向联想。

一、构建数学课堂合理分层教学模式 1.学生分层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不可能打破原来班级的格局,我们将三个年级二十四个班分为两类――一 类班和二类班,每个年级选择两个班作为一类班中的实验班,另选两个班作为二类班中的实验班,其他作为对比班。在实验班里,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把学生再分为A、B、C三组。A组为竞赛组,这组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B组为提高组,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组为基础组,这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欠佳。 在同一个班里,实施合理的分层对课题的顺利开展十分

重要。因此,要对影响学生的相关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测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数学想象、数学思维等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 在分组时,实验班的老师跟学生进行了不少的交流,主要是避免被分在C组的同学有想法,使他们认识到这是老师更关心他们,对他们今后学好数学更有好处等等。并明确指出各组之间不是不变的,每学期根据考试成绩滚动。 2.教学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对一类班级的学生,侧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和求知欲,重视培养思维品质。二类班级的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做一些简单的新题,能模仿课本例题,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重视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热情。其次,对A组同学,要求注重公式的推导、来源及深化。对B组同学,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运算。对C组同学,要求熟记公式,并进行简单运算。 3.教学方法分层

对一类班直接切人主题,放开了,向深广方向发展,课堂内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长些,而二类班注重复习引入,慢慢过渡到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和练。而在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