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区高二历史文科期中考试试题16-17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17:54: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二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科)

本试题全部为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变法前夕,封建地主制在战国时的许多国家中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封建领主制则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相适应。从春秋末年起,封建地主阶级同封建领主阶级间的斗争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鲁国实行“初税亩”;郑国实行“作丘赋”;楚国实行“量入修赋”等。但是,改革由于受到贵族领主们的控制,仅仅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变革,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封建领主制。在当时已有一定发展的地主阶级迫切需要从政治上着手改革,李悝、吴起为适应这一形势分别在魏国和楚国进行了政治上的改革,但由于改革不彻底,旧贵族发动叛乱,导致改革失败。实践证明,要想变法改革,不触动旧统治的政治制度,不把新兴地主阶级———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的地位真正确立起来,变法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商鞅则适应了这一形势的需要,总结了前人改革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彻底的变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9分)

材料二商鞅变法,先后分两次进行。三个基本目标:一、发展农业;二、扩张军事力量;三、强化君主权力。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终极目标,并说明商鞅强化君主权力的具体表现。(10分)

材料三今天,人们仍然立足于智能的评价,把商鞅看作历史上了不起的改革家。古人尊道贵德,敬重祖制和法度,“不敢为天下先”,不敢滥开人法坏道法的改制先河。古代圣贤运用圣王之道,进行圣人之治而治国化民,故弃霸道而不用。霸道之害,如饮鸩止渴,运之愈急愈重,败亡愈疾愈速。严刑酷法和高压打榨,故为仁德之君所不齿。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6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少数民族或者说文化较低的民族以强大的军事手段征服那些文化较高的民族后,往往被那些文化较高的民族文化所慢慢征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之所以北魏统治者能够统治中国北方140余年,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并适应了这一规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统治者为“尊重并适应了这一规律”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分析其直接影响。(11分)

材料二 一切改革都是矛盾发展的产物。王安石变法这一事件本身,是北宋社会固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超大规模的上层建筑的重压下,北宋经济基础面临崩溃。英宗治平二年(1065),朝廷收入11614万,支出12034万,非常支出又有1152万,赤字1573万。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宋王朝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动乱频繁发生。同时,由于寄生环境的恶化,上层阶级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趋激烈。由于北宋统治者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基本国策,从而加剧了土地兼并,导致全国纳税土地急剧减少。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是哪些矛盾发展的结果?(8分)

材料三 五六十年代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变法派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二是大地主集团反动势力的强大。进入80年代以后,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大都转向从变法措施自身存在的弊端、变法过程中出现的蜕变以及王安石的个人品质中去寻找。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进入80年代以后,“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侧重点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试运用该方法分析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的原因(6分)

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当西方朝社会现代化大步迈进的时候,俄国却反映迟钝,好像处于停滞的状态……只是到国际霸主地位受到沉重打击后,俄国统治者才稍微清醒过来,勉强的开始第二次学习西欧,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夏诚《世界现代化史纲》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俄国“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的理解。(4分)

材料三 在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与俄罗斯及其它国家一样,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人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对俄国和日本构成挑战的外部因素及其各自面临的内部挑战。与俄国的改革相比,阐述日本社会改革的突出特色及其成效。(12分))

4.(2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思想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

材料二(日本)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其实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而已嚣然自足矣。——《弢园文录外编》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日本维新“仿效西法”的主要事实。(8分)材料认为日本“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你是否赞同,依据史实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三日本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3)参照材料三对明治维新的认识,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