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21:27: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地球科学系 1130506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国际化,高校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

加紧密,如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互派交换生等。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发展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决策层不断提出正确的深化改革方针,才能在机遇与挑战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更好发挥校史研究的“资政”、服务现实的功能,我国大学校史的研究也必将走向国际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校、校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始于戊戌变法,迄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但是从我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之日起,大学就肩负起了“为民族振兴尽责”的历史使命,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在此一百多年间,大学为我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人才,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神财富,埋藏在定格的岁月——校史之中。所以,研究校史具有重大意义。

校史首先真实的反映了一所学校发展轨迹。通过对研究校史的研究,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为解决当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在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 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的功能; 其次,对校史的研究,能够挖掘其中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激励师生发扬先辈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有利于我们进行荣校爱国教育的宣传,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和厚重,达到“荣校、育人”的目的。 再者,研究校史有利于促使师生校友建立感情纽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服务学校建设。校史是是对广大师生校友进行爱国荣校教育最现实、最生动、最亲切、最富有说服力的教材。广大校友是学校发展最可信赖和依赖的力量,是学校长期办学积累的宝贵财富,关系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对于学校的长远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校友尤其是海外校友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形成母校关心校友、校友回馈母校的良性互动,更加离不开相应的校史研究工作。

然而,校史研究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尚未得到必要的彰显, 作用仍有待提升。一方面,若从1988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的成立算起, 校史研究至今不过二十余年, “至少尚未见到较有定评的、有影响的校史著作”。这就表明, 校史研究的事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校史研究与展示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校史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校史研究的成果还没有更多的转化为贴近学校师生主体的具体形式展示出来,仍只作为一个学校的对外宣传工具,没有形成影响力,与国际一流名校相比,显得落伍了。

那么,如何使校史研究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校史研究放到国际的高度上,与国际接轨,即校史研究国际化。

首先校史研究国际化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潜在格局内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鲜事物涌入中国,特别是在大学校园,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育的动态变化直接受到世界潮流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各项建设再也无法脱离全球化的大背景,高校本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宗旨,使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融入全球化背景,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创办之初筹办国立广东

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位是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进入新世纪,开展建立了亚洲区、欧洲区、美大(美洲-大洋洲)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四个项目拓展中心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与多个国家掀起了联合培养的浪潮,如与法国合办的中法核工程学院,与澳大利亚联合办学的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等。短期的学术交流就更加频繁,仅地球科学系的对外交换项目每年都有近十个。知名国外学者的来访与国际学术会议在此的召开更加使得大学紧密的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部向大学提出了“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的要求,要创办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就必须立足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从而制定出相适应的政策方针。因此,只有把校史研究的眼光提到国际化高度,才能与时俱进,发挥其“资政”应有的功效,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

其次,校史研究国际化是发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在大学校园中迅速发展, 从形态上讲可谓异彩纷呈, 但从内涵上看却令人忧虑, 出现了一种“大学庸俗化”的倾向。

宣勇较早指出,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既缺乏自身文化特质的坚持和弘扬, 又缺乏对社会文化和大学生文化的必要引导与控制, 形成了令人忧虑和深思的大学校园文化现状。郝德永则批评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在面对社会文化的侵袭时采取简单适应和单维趋从的策略, 不能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先进文化, 致使大学被社会指责为“失职”或 “无能”。顾秉林在“ 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上深刻指出,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在精神理念与价值判断上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轻教育的本体功能, 在评价体系上重物化指标、轻精神文化因素, “ 官本位”、平均主义、急功近利、因循守旧、“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普遍存在。这些不良校园文化现象的存在与我国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格格不入。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重建大学文化精神,这离不开校史研究的国际化。

笔者身为中山大学本科生,从学生的角度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没有与国际接轨所致。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在各种人生观与价值观中摇摆不定,缺乏可借鉴的取舍榜样,因为,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以来,没有一个时期的大学与世界的联系像现在这样广泛,随着入世,跨国公司的涌入和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使得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无法在全球化的格局中看清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明白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产生种种庸俗思想的根源。校史研究要发挥“育人”功效,则必须着眼于当前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充分挖掘学校发展、校友成就与当时的世界格局的深层规律,以正确引导学生做出能使自己的追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的选择,提升校园文化,创建和谐校园。

第三,校史研究的国际化是提升我国校史研究的重要捷径。 我国的历史比西方悠久, 但是近代学校教育的历史却比欧美国家短。同样, 校史研究开展的也比欧美院校晚。美国的院校研究起源于校史研究,产生于19 世纪末。 在20 世纪初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到20 世纪70 年代逐渐传到世界其他国家, 现在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现象。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 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开始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 高等学校投资渠道多样化等等。面对这一发展,美国的校史研究开始从研究历史为重点转向研究现实为重点, 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参谋作用。美国的这一做法很快为国际上先进大学所效法。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 同样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许多发展情况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高等院校的发展情况相类似。而我国高校的校史研究也面临着从研究历史为重点转向研究现实为重点,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学校的校史研究,我们绝不能“闭门造车”,而借“国际化”的东风,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才能使我国的校史研究工作赶超世界前列。

总之,校史研究的国际化是立足于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内在要求,是服务现实的必经之路,

是提升我国校史研究水平的一条捷径和新的方向。

那么,如何使校史研究国际化呢?笔者认为要使校史研究国际化首先要提供经济保障。我们要研究的对象要更具代表性并且与国际形势联系起来,就必须获取各方面丰富的资料,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保障校史研究的经费。高校领导应从构建一流大学校园文化的高度认识校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健全校史研究工作机制, 把校史研究纳入大学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 甚至作为人文社科的一个学科方向, 在人员、经费、空间等资源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同时稳定并逐渐增加校史研究队伍, 争取获得关注学校发展、热心校史研究的校友资助, 形成“校内外全校上下、师生校友齐心协力、共研校史的有利局”。

其次,校史研究在方法上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特别是利用现代技术多角度探索。除了运用传统的史学方法外, 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学校的整体运行, 把学校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学校的各项实际内容如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生、组织、管理、经费、物资来源和校舍建设等等着手, 探讨各个部门的结构及互动、互补关系, 以及特定时期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和回应; 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各个时期的管理特点、人才培养过程与特点等, 从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因素、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对学校的历史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档案学理论的借鉴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档案部门保存的有关政府的法规、政策、学校的文书、科研、人事、基建、外事、学籍等档案, 为校史研究与编写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 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当时条件下学校办学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办学效益等。在利用现代科技中,互联网的出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校史研究的材料多样性,是值得利用的工具。

最后,校史研究的国际化,离不开国际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和借鉴,不断增强校史研究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扩大大学文化影响方面的显示度和贡献度。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校史研究发展规划, 实施编写大学正史这项主体工程, 围绕校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成果、重要时期设立校史研究专项课题, 大力推进大学历史沿革、学术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成果、学生运动、校史大事记、校志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努力形成一系列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的校史研究精品成果,而且要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中山大学开设的《中大校史》通识课,校史竞答活动等展示出来。

校史研究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进路, 担负着“存史、资政、育人、宣传”的重要使命,校史研究走向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关系到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的系统工程, 推进的方略应当是: 以弘扬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为主旨, 以编写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质量的大学正史为根本, 不断提高校史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丰富校史研究的成果与类型,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建高水平大学,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独具特色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浙江大学办公网;张曦同志在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人文之家——人文学院本科思政网(2010-01-11)

http://www.ch.zju.edu.cn/rwzj/news/article.php?aid=1682&cid=22

[2]中大概况.http://www.sysu.edu.cn/2012/cn/zdgk/zdgk01/index.htm [3]王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5(5)

[4]朱之平.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展示——一个校史研究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2011(4) [5]王杰.校史编纂——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 [6]陈均.高校校史研究发展方向探讨[J].兰台世界,2007年12月版第18~21页

[7]付春梅.浅谈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发展趋势——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