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7 6:50: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黄石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 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 B. 巩固了分封制度 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 D. 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 【答案】C 【解析】

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

点睛: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 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 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现象能力。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本题涉及到古代官员工资改革的问题,A是经济问

题;B选项时间有误;D选项与题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俸禄制度

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的意思是不实行分封制,所得到的效果是“使后无攻伐之患”,意思就是说避免了诸侯之间的彼此征伐,这是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郡县制的作用,不是指出分封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分析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主要是说明郡县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 分封制的巩固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宗法制的消亡 D. 君主专制的削弱 【答案】B 【解析】

材料“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了西汉诸侯权力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西汉时分封制没有得到巩固;C项错误,宗法制的影响还在;D项说明的是主主义的问题,与材料不符。

点睛:对材料“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表明 A. 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 B. 汉代改王国为郡县

C. 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 D. “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 【答案】C 【解析】

依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可知,中央控制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但王国并没有被废除,因此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D项与题意不符。

点睛:材料“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是解题关键。

6.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B. 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C.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D. 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答案】B 【解析】

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藩王的权力日益萎缩,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控制力逐步减弱,渐渐沦落为仅仅“衣食租税”。由此可知,A、C、D三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项。

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答案】B 【解析】

A、C、D三项虽然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是却没有起到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的效果,B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