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半月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1 20:16: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创新是跨越“陷阱”的原动力

“十三五”,一幅更为壮阔的发展蓝图承载着我们特别厚重的期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目标宏伟,挑战巨大。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内生动力不足,社会矛盾凸显,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这就是国际上通常认定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直面这一“陷阱”。

放眼世界,贸易规则在升级,经济格局在重构,技术革命在兴起。聚焦中国,经济增长在下行,产业结构在变革,发展动力在转换。何以解忧?惟有创新。

创新是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也是跨越陷阱的原动力。怎样去进一步唱响这主旋律,增强这原动力?

培育企业家精神,它是创新的文化引领。

这是一个投资者意识普遍觉醒而又分外浮躁的时期,也是一个企业家精神特别宝贵而又不断流失的年代。发展转型的历史重任在拷问中国的每一个企业家——

我们是自甘于先进的跟风模仿,还是砥砺着自主的创新锋芒?诚然,在企业发展的起步时期,在市场成长的初级阶段,“山寨”版现象很难避免,学习型模仿也不失为一条捷径。但是,当中国制造向着中国创造挺进之际,模仿之路势必越走越窄。真正的企业家,将会从创新和探索的风险中握有发展的成功机遇,在激情和胆略的投入中收获市场的慷慨馈赠。我们是热衷于企业的规模扩张,还是追求着产品的独一无二?中国的企业家,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排行榜情结,一当与政府官员的GDP崇拜链接,就会产生追求低成本平面扩张的强烈冲动。结果呢?风光很可能就是浮云。谁能够在市场凛冽的寒冬中屹然挺立,在金融危机的压抑中笑傲江湖?必定是那些拥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占领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的坚守者。他们有甘于寂寞的定力,有百折不回的韧性,有把品质做到极致的专业伦理。就像德国的那些企业,一个个以“质量过剩”为荣,虽然大多隐姓埋名,却也赫然是单打冠军。我们是沉湎于个人的财富积累,还是崇尚着社会的价值创造?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性。但是,往前多走半步就会误入歧途。那些热衷于舍本逐末逃离实业赚取快钱投机套利的企业,行走的终非大道。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有更为高远的视野和境界。为社会增添光彩,让生活更加美好,这将使企业研制的每一款产品、发展的每一步创新,都沉淀下更为厚重的文明进步的价值。

建设包容性制度,它是创新的力量泉源。

包容性制度倡扬的是发展自由。我们常常自得的政府主导业已显现压抑企业创新主体的种种弊端,我们早已娴熟的行政干预也极易带来扭曲市场机制的诸多隐患,更不必讳言其为权贵资本的滋生留下更多机会。还是要坚定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大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正是当下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已是响鼓重槌。当然,要一朝破除既得利益的藩篱,还显得分外艰难。包容性制度保障的是公平竞争。好的企业并不依赖政府给钱、给优惠政策,而是要求一碗水端平,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打破垄断格局,放宽市场准入,维护竞争秩序,规范产业政策,拆除贸易壁垒,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税负公平,让所有的竞争主体在法治化的同一个轨道上运行,这是企业家的热望,也是企业家的诘问。包容性制度指向的是共享经济。共享则应当是合作的,开放的,多赢的,这正是现代社会的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和创新路径。今天的企业,在向中高端的转型升级中,尤其注重企业间的联合突围、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和众筹型的战略投资。今天的政府,也尤其注重在与市场的分工互动中,为企业构筑创新的生态系统、开放的网络体系和公共的服务平台。 开掘人力资本红利,它是创新的社会根基。 创新驱动发展,更大的潜力还在民间。

在资本强势的背景中,如何维护劳动者尊严?他们的收入分配,合法权益,还有成长空间,社会评价,都不可漠视,都关乎其在创新型社会中的角色和能量。有舆论称,劳动力素质提升难的根本问题首先在于制造业一线岗位“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在城市倾斜的格局中,如何保障普惠性教育?在城市已经显露过度教育的偏向之际,乡村却呈现“读书无用”论抬头迹象,背后掩藏的是教育成本高企,高校毕业就业困难。令人欣喜的是,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明确宣示,中国将历史性地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补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短板”。无论是缩小城乡差别推进教育公平,还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都具有变革性的深远意义。在精英取向的氛围中,如何鼓励全民族创新?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体,也都是创新的主体。中央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希望激发全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蓝领创新”,早已融入全球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的文化和潮流。山东豪迈集团在经济下行中逆势上扬,集团的老总讲得好,关键在于企业让“高大上”的创新走下了“神坛”,营造出一个可持续低门槛全员创新为基础的“爱创新敢创新”的体系。 现象未必就是规律,中等收入陷阱也绝非就是中国发展的宿命,端看我们的选择和作为。

从发展看民生

民生进步,是人们对“十三五”前景的最热切的期待。

这一期待指向的,并非仅仅是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发展质量;并非仅仅是加力扶贫济困,公平收入分配,提高消费水平,更重要的是保障民众公平参与发展的权利,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逐步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从发展看民生,我们当会发现它的更丰厚的内涵、更深刻的价值和更全面的表达。 发展在转型,动力在转换,还是要充分尊重广大民众自主自由的创造精神。

回首一路闯将过来的改革历程,最值得怀想的,就是广大民众的勇敢探求和执著创造。他们冒着风险摁下包产到户的手印,一举解开了贫穷问题的僵硬死结;他们千辛万苦播下乡镇企业的星火,迅疾改变着乡村发展的经济版图;他们自发组织开展村民自治的实验,率先启动了基层民主的历史进程??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是风正帆悬,潮涌浪叠。但是,体制性的阻碍还很顽固,深层次的矛盾愈益凸显,在既有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生长和发展形态的创新中,依然需要去尊重、去弘扬民众当年的那种改革锐气,依然需要去激发、去导引民众当年的那种创造精神。再完美的顶层设计也难以替代基层的生动探索,再精致的规划蓝图也无法涵盖民间的深邃智慧。

笔者最近在乡村走访,就多有获益。山西的寨子村,农妇郑冰带领乡亲们发展综合性农协、跨村域社区,开辟了新型合作之路;河南的郝堂村,依靠村民智慧还原乡村本色重塑村落文明,书写了乡村建设新版;云南的芒摆村,与茶企碧丽源共建茶叶经济、美好生态和社会文明,诠释了共享发展理念??这一片片土地上,涌动着民生发展的勃勃生机,氤氲着民间创造的万千气象。政府互动的,当是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政策空间和文化氛围。 市场在敞开,规则在建设,还是要切实保障广大民众公正平等的经济机会。 经济机会牵连的是发展权利。在广大乡村,土地是农民最有价值的资产。不少地方政府在畸形政绩观的驱动中,借“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新型主体”的名义,强势推动资本下乡,造就了种种“垒大户”现象。国家扶持农民发展的诸多资源、补贴和奖励等政策优惠,被流转、被侵蚀了,“虚假利润”包装了“规模效益”。更令人忧心的是,那些被强行让渡土地经营权的农户,他们的生存资源被挤占、被攫取了,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经营水平实现收入倍增的机会,就此被垄断、被剥夺了。这些作为,与农民的发展意愿矛盾冲突,与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