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3 20:22: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现代传媒环境下大众文化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一)
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创作者的物化意识。阿多诺则认为艺术应保持对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批判姿态,艺术应该具有对日常生活加以启迪和拯救的责任。
关键词大众文化绘画艺术商业化阿多诺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是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于现代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机制而催生的新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它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商业规则,主动迎合不同受众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取向。大众文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激烈批评和指责,传统美学试图对其作出正确的解读却又十分乏力。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文化借助于市场规则和现代科技,全面渗入当今社会生活,从影视、广告、互联网、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到各种理念、趣味、形象等非物质文化的流行,大众文化产业在带来巨大财富和文化消费满足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无处不在的威力。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消解力,整合了媒体文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多种样式,形成以趣味为核心,兼具重感性、简单化、同质化等特点的新的文化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从大众文化本身来看,愉悦是它的最高目的。大众文化的简单化和感性化特点,诱使大众抛弃“痛苦意识”而追逐虚假的“幸福意识”,舍弃“现实原则”而崇尚“快乐原则”。它表现为逃避现实,游戏消遣,宣扬感官刺激;还具有解构一切的倾向,所有带来痛苦的因素都被剔除,所有沉重和压抑的东西都被排斥,只是追求一种轻松的感觉和情感的释放,以获得所谓的认同感。在这里,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实物消费品转向情感、梦想和欲望等精神方面的感官消费。作为一种感性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是建立在大众本能的直接需求上,而大众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则成了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生活化的场景、动态的结构模式等等。大众文化在文化工业所创造的宽松环境下,长期处于压制状态的“本我”得到充分的放松,人们对于正统的诸多说教性观念显出不耐烦的心态,转而人们沉迷于现实的具体享乐。大众生活的物化,精神领域对于媒介的依赖,使人们变得日益肤浅化表面化,甚至以当下的满足取代既往的终极关怀。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发展,它的简化、泛化以及模式化等特点更加突出,构成审美的艺术性、戏剧性、象征性符号则越来越淡化以至消失。大众文化促使审美文化向实用文化和消费文化转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物化;而大众文化的物化,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进而导致大众人格的物化。
大众文化包括了人们的一切生活方式,看似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愉悦,实则是一张无形的网。马尔库塞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专家们传播着必要的价值标准”,而且,“娱乐和信息工业不可抵抗的输出,都带有了规定的态度和习惯”,“大众信息供应商系统地助长了单向度的思想”。在大众文化的操纵下,大众日益满足于现存状态,变得目光短浅、麻木不仁,在身心两方面都潜移默化地被控制,他们完全按照大众媒介所给定的范本来安排自己的行为风格、精神信仰、思维习惯甚至内在需求和愿望,不仅不是主人,反而变成大众文化的奴隶。大众文化源自大众社会,大众社会具有把一切变成对象、变成物的倾向和特点,而意识的物化必然导致文化本身的物化。于是文化艺术变成商品,从而导致了生产代替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想象和灵感的可悲结果。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所要实现的是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致使“艺术退化成宣传的大众文艺或商业性的大众文化”,造成了审美文化的堕落。由于机器语言的介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媒介的依赖更强了,人们对情感交流缺乏经验,只能以大众文化宣扬的生活模式为范本,更愿与机器对话而避免与人交流,从而导致人格的异化。大众在大
众文化的强势熏陶下,明显地表现出逐渐被同化、物化甚至退化的倾向,也就是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总体异化”。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它的意识形态性:控制性、商品性、复制性,看到了它对艺术、对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异化现实,对其价值持悲观否定的态度。虽然说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缺陷,但他们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和解决,反而有愈发突出的趋势。下面我们简单认识一下大众文化当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以视觉为主因的现代文化形态的大众文化,实际上是现代传播技术的直接产物和新兴的主导的文化艺术样式。其特点在于精确无误地对世界进行影像记录或是惟妙惟肖地创造一个影像世界,无论是忠实记录或是重新创造,大众文化都在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制造一个日常生活形象的乌托邦。在这种新的文化霸权形式下,传统绘画样式的存在基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主义就是精英艺术为追求美学合法性所作的一次全面的校正和重新定位。
正如格林伯格所说:“艺术要挽救自己这种每况愈下的困境,就只能通过证明它们提供的某种经验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经验决不会从任何其他活动中获得。”首先是重新思考绘画的本质,追求“纯粹”的绘画。因为传统绘画追求逼真再现现实,强调对物体的模仿和把握所以,绘画的基本信条是学习雕塑,讲究焦点透视,塑造真实幻觉和真实空间。而现代主义绘画把三维的世界转变为两维的平面世界,回到平面性,不再追求两维上的三维效果。绘画回到平面性,就是坚持绘画自身的特性,突出绘画的媒介和形式,进而体现出绘画非雕塑性的“纯粹性”或“绘画性”,即回到绘画本身。其次,追求艺术的“非人化”,将艺术世界与日常现实分开。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绘画的客观模仿功能显然已没有价值,因此,“现代艺术家不再笨拙地朝向实在,而是朝与之相对立的方向行进。”通过剥夺‘生活’现实的外观,现代艺术家摧毁了把我们带回自己日常现实的桥梁和航船,把我们禁锢在一个艰深莫测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充满了人的交往所无法想象的事物。正是在努力排除再现因素的过程中,绘画使自己不可避免地走向抽象,因此,现代主义绘画走的是一条客体不断简化直至最终毁灭的道路,“在这里,艺术想象所自由支配的,不再是对观照对象的选择和准确的以及诗意的把握,而是对脱离了自然形式的抽象元素色彩、线条、点和面的自由控制和组合。” 保罗·瓦莱利说“伟大的革新将会将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欣赏、审美、传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消费和占有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性质特征以及原作界定的认识。从15世纪开始,自动印刷、照相等各种机械复制技术的相继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它固然对艺术的普及起到了巨大作用,便利了人们与艺术作品的接触,也改变了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和方式,但是它却对艺术本身造成了实质性的破坏,这就是艺术品敏感的核心问题一原创性受到了严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