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1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2:22: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6页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五节“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介绍量角器。首先,借助两个学生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拿半圆分成180等份,说明1°角有多大,并配以1°角的直观图,使学生认知1°角的正确表象并引出量角器, 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清楚量角器的排列特点。 第二个层次,角的度量方法。量角时,重点突出“点点重合、边线重合”的量角方法。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对于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内圈度数或外圈度数可引导学生讨论出如下两种方法:①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内圈度数;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度数。②判断所量角是锐角或钝角,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一个度数,钝角则选择较大一个度数。 学习者特征分析:

1、根据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并且学生大多知道量角要用量角器,但不会正确使用量角器。

2、学生学习活动预测:我预计学生观察量角器后会产生诸多疑问。如:量角器为什么会有内圈、外圈刻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有什么作用?如何量出一个角究竟是多少度?量角时有两圈刻度,究竟看哪一圈?……

这些问题正是这节课的关键,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了这节课的核心。所以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决以上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教学过程,了解角的度量的产生,掌握角的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等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在学习角的度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模型源于生活的需要。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体会量角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使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交互白板、量角器。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生、一张白纸/生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和学科整合的特点,通过发挥电子交互白板的诸多优势,让学生清楚量角器的排列特点,认识量角器。直观演示度量角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角的认知基础,从情景图中找到角) 一、创设情景

1、导入:(出示蚂蚁爬坡课件)春天来了,两只小蚂蚁决定来一场比赛。同样长的路, 谁最先到达顶点,(第一只蚂蚁)这与什么有关呢?(坡平和坡陡有关;与角的大小有关),你看到角了吗?(坡面与地面的夹角)这就是坡面与地面夹着的两个角。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课件抽象出右开口30度,右开口45度的两个角) (设计意图:借助交互白板的拖放功能,灵活展示学生判断角的大小的策略,引出量角还需角的度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