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讲、析与提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6:59: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机械运动考点剖析与能力提升

全面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和常见考点,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

1.长度:长度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1km=103m,1m=103mm=106μm=109nm;1m=10dm=100cm。 (2)长度测量

1)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等。用于精密测量的,还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正确使用刻度尺

a.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是指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最小刻度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如图(1)所示。

量程(30cm)0零刻度线102030cm

分度值(1mm)数字单位(厘米)图(1)刻度尺

b.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图(2)中“刻度尺怎样放置”);如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时(如图(2)中“零刻度线磨损怎么办”),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如图(2)中“眼睛如何观察刻度线”)。

d.记录数据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如1.5m、35cm等);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如图(3)所示,上图读数为3.80cm,下图读数为3.38cm)。

图(2)标尺的读取

图(3)刻度尺的读数

3)长度的估测:在平时,大家应多积累生活方面的知识,估测物体长度也是生活积累的一个方面。如黑板的长度大概2.5m、课桌高0.7m、课本高30cm,篮球直径24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20c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等等。

(3)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能避免的,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就能尽量减小误差;但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或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也是不该发生的。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精密度,测量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 2.时间:时间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 1h=60min=3600s(1h=60min)。

(2)时间的测量常用工具是钟表、秒表。在现代生活中,通常用钟表测量时间,实验室和运动场常用秒表测量时间。

3.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取参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该物体不动。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路面是运动的),这叫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运动分类(根据运动路线):曲线运动、直线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了S的路程,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

S

(时间t用表示,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 t

(2)速度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m)和时间单位(s)组成,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h(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如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5)路程图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纵坐标表示路程(s),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路程时间图像

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

(6)速度图像: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叫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5)所示。

图(5) 速度时间图像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6.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

S

(如:小明从家步行走到学校用时10分钟,已知小明家距学校t

1500米,那么,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为2.5m/s)。

7.平均速度的测量: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也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速度公式v?

S

,常用工具有刻度尺、停表(或计时器)。 t

介绍本单元常见考点、考查方式和考题类型

1.长度测量:长度测量,在中考中出现的考题较多,考查方向主要是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方法,目的是考查学生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此类考题出现的概率较高,但很少作为一个考题出现,一般情况下和其他测量结合在一起的较多。考题题型一般以填空题居多,选择题也有出现。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也是中考中常见的考题,物体长度的估测是常考热点。

典例一:(2019·宜宾)小明同学学习物理后,对以下一些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般教学楼每层楼高约为3.3m; B.—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300g;

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6m/s;D.老师从教学楼一楼慢步走到四楼的时间约为5s 【答案】A。

【解析】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教室高度在身高的二倍左右,故A符合事实; B、十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故B不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老师从教学楼一楼慢步走到四楼的时,1s走两步,每层楼间隔约为20步,时间应为30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

典例二:(2019·苏州)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

【答案】2.25。

【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注意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块左端与3.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2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5cm-3.00cm=2.25cm。 故答案为:2.25。

2.时间测量:对于时间测量,常用仪器是秒表,在中考中出现对秒表进行读数的题目出现概率不大,个别考卷中也曾出现过秒表的读数问题,但很少。作为学习物理学最基本、最基础性的内容,对时间的概念以及测量与读数方法还要要掌握的。

典例三:(2019·益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物理量符合实际的是( )。 A.一般情况下,教室内空间高度约为1.5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C.一眨眼的时间约为2s 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kg 【答案】B。

【解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A、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室内空间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由生活经验知,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B符合实际; C、一眨眼的时间约为1s,故C不符合实际;

D、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0.15kg,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3.误差: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误差的概念。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是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学生要清楚准确值和估读值,以及测量数据表示方法。对于误差的考题在中考试卷中也曾出现,但出现的概率不高;但在进行复习中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4.运动的描述:是第一章机械运动主要知识点,也是中考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类型,其主要考题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