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八年级人教版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6 3:30: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初二物理八年级人教版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是 A.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5 m C. 一张纸厚度约10-3m 【答案】C 【解析】

解答:A. 成年人的步幅在75cm左右,走两步的距离在150cm=1.5m左右。故A符合实际;B.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75cm=0.75m左右。故B符合实际;C. 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00μm=10?4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 正常骑行自行车的速度在18km/h=18×(1/3.6)m/s=5m/s左右。故D符合实际。

【点评】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确定不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需要平时积累。

2.下列说法正确中不正确的是

A.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B. 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仪器本身和测量方法的限制以及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 C.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 D. 误差不能消除但错误可以避免。 【答案】B 【解析】

解答:A. 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故A正确;B. 误差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会产生错误,而不是误差,故B错误;C.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却不能避免误差,故C正确;D. 误差不能消除,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D正确。

【点评】(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

B. 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75 m D. 自行车骑行速度约5m/s

1

③估读.(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3.机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 都市中人流的移动

C. 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的运动 【答案】C 【解析】

解答:A. 人流的移动,人员相对于地面、建筑等,位置不断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 地壳运动指地球内部时刻进行的结构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 分子、原子属于微粒,不是具体的物体,所以其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符合题意;D. 浩瀚宇宙中的天体时刻发展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4. 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山 【答案】B 【解析】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解:A、若以山本身为参照物,那它只能是静止的,而且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A错; B、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B正确; C、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山与岸边的树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山是不动的,故C错; D、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不动的,故D错.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

B. 船

C. 流水

D. 河岸

B. 令人震撼的地壳运动 D. 浩瀚太空中天体的运动

2

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5.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气球破裂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球内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周围空气的剧烈振动而产生的 B. 在敲大钟时,停止对大钟敲击后,大钟“余音末止”,其主要原因是钟的回声 C. 长笛、箫等乐器,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

D. 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答案】B 【解析】

解答:A. 响声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气球破裂、煤气瓶爆炸、车胎爆炸的时候,内部气体从中冲出,并且压强大于外界,相当于冲击波,使周围气体发生振动产生巨响,但是物体本身不会发出太大的响声,故A正确;B. 敲击大钟后,大钟振动发出声音,但敲击停止后,大钟的振动却没有停止,所以会有“余音未止”,故B错误;C. 笛子和箫是靠笛子和箫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正确;D.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说明液体(水)也能传播声音,故D正确。

6.关于声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这种“声音”是超声波 B.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C. 古代皇帝站在圜丘中心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是因为回声加强了原声 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

解答:A. 大象的听觉频率低于20Hz,因此大小进行交流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的,故A错误;B.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会产生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故B错误;C. 古代皇帝站在圜丘中心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故C正确;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3

【点评】掌握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做次声波.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7.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操场上举行活动的噪声干扰,哪个方法是最有效、合理的? A. 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C. 关闭教室的门和窗 【答案】C 【解析】

解答:A. 老师讲话声音大并不会降低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B. 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C. 关闭教室的门和窗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D. 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8.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其中哪个选项中的“高”“低”的含义与其它三个选项不同? A. “女高音”“男低音” B. “引吭高歌” 【答案】A 【解析】

解答:A. “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音调的高低;BCD、“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高声喧哗中的高低指的是响度的大小,故BCD三者是相同的。综上所述,故A正确。 A与BCD的含义不同,【点评】区分清音调和响度是作答此题的关键: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尖而刺耳的音调越高,声音宽厚的音调越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B. 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室外的人依然能根据音调的不同分辨出不同种类乐器 C. 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D.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零件是根据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

C. “低声细语”

D. 高声喧哗

B. 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D. 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4

【答案】D 【解析】

A.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改变了弦的长度,改变了音调。故A错误。 B.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不同。故B错误。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

D.利用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零件。故D正确。

10.下列哪一个不是汽化吸热的应用?

A. 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这样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 B.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C. 利用干冰可以在运输过程中保鲜食物,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D. 液态的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吸热,使冰箱温度降低 【答案】C 【解析】

解答:A. 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靠汗液的蒸发吸热,带走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使体温不致升高太多。故A不符合题意;B. 烈日下狗伸出舌头喘气,加快了汗水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使汗水蒸发加快,蒸发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所以狗感到凉快。故B不符合题意;C. 冰块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所以能在运输过程中保鲜食物,防止食物腐烂变质。故C符合题意;D. 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氟利昂蒸气压缩而液化,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将热量放出;冷凝器里的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是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下列四种物态变化实例,能够用凝华来解释的是

A. 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B. 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C. 在运输食品的时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