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路遥《人生》的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2 1:18: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路遥《人生》的思考

作者:祝丽静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11期

路遥的《人生》反映了在新旧两种社会文明的交替中,小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困惑。作品的主人公高加林出生于农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改变命运,实现自身价值。然而无论在事业还是爱情中,最终沦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路遥通过对主人公的反抗意识以及悲剧性命运的描述,表达了对出身卑微的农村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该何去何从等社会性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的乡愁意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以及人生理想三个方面来浅析作家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探索。 一、浓郁的乡愁意识——留恋与呼唤

《人生》这部小说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农业文明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青年一代不再甘愿受缚于狭隘的农村,而希望在事业和情感上都逃离出这片土地。然而在两种不同文化面前,作者通过高家林这个失败的奋斗者形象,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情感以及对自然和农村的回归理想。

《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出生于农村,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为了理想,他急于摆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高加林的父母正是用自己的双手在土地里劳作的钱供养儿子去城里读书。其实养育他并支持他追求理想的是他脚下的那片黄土地。当他因为门第关系被理想拒之门外时,是家乡和土地接纳了他,给了他赖以生存的根基。

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如同一个圆圈,他带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离开了土地去追求理想,在经过了理想的破灭、失而复得以及再次破灭后,他又回到了土地上。小说结尾处,高加林最终认识到自己的理想不能脱离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他两手抓着黄土,喊叫着:“我的亲人哪……”作者通过高加林的醒悟和忏悔,肯定了土地的神圣,并表现了自己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

二、爱情悲剧——中庸价值观下的门当户对

高加林身处农村之时曾真诚地爱过一个本土姑娘刘巧珍,在爱情道路的第二阶段,他爱上了一个城市姑娘黄亚萍。在给他爱情命运的安排上,作者别具匠心,将爱情与整个社会大背景相联系。对刘巧珍的爱情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精神笼罩下的质朴纯真的女性的爱,而对黄亚萍的爱则是对现代文明下新知识女性的追求。

刘巧珍的形象在路遥的笔下近乎完美。这个纯洁温柔的农村女子,散发着最质朴、最无私的人性光辉。她对高加林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母亲般的爱。她不去理会世俗的嘲笑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父亲的责骂,而是一心地爱着高加林。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伦理纲常中的夫为妻纲,夫唱妇随。

而城市姑娘黄亚萍显然有着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和态度,她虽深爱着高加林,但当高加林毕业后回农村时,她便不再有跟高加林恋爱的想法。而当高加林在县城当记者时,她又疯狂地追求他,然后是高加林回农村后的又一次放弃。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庸思想影响下的门当户这一价值观深深地烙在黄亚萍的内心世界里。正是这种观念,使得黄亚萍“真诚地爱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

高加林身上则更深刻地表现出中庸价值的影响。他因为身处环境跟地位的不同,便有着不同的爱情选择与价值取向。当他成为地道的农民时,他在与巧珍的爱情里体味着劳动和农村生活的乐趣。但是,当他摇身一变成为县委记者的时候,他觉得巧珍的单纯也显出了她的生活的单调,便一头扎进了黄亚萍的情海里。他对爱情的选择每次都是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极为匹配的。这正是门第观念的最好体现。 三、人生理想——随遇而安的保守性

高加林是没上过大学的知识青年,有着满腹的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知识使他不安于农村的平淡生活,但同时农民角色又使他不被城市所接受。正是在这一尴尬的处境下,他开始了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撞,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着不同的抗争和追求。高加林身上体现出保守含蓄的人生追求。

高加林在其人生经历的几个失败阶段,都表现出了随遇而安的生活之道。当他失去教师职位而彻底变成一个农民时,他要走向城市的人生理想暂时归隐了,代之而来的是对劳动的感悟。当他失去记者的工作重新回到土地时,乡亲们依然接受了他,并以亲人般的温情安慰鼓励着他。

路遥的《人生》表现了社会变迁时期一代知识青年的困惑和挣扎,主人公在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夹缝中寻求自己的存在价值。经历着从农村到城市的叛逃和反思,演绎着爱情悲剧和人生理想的幻灭。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中国人的人生历程,就是枷锁之下人的自由的最大化。高加林步步为营的人生理想。归纳起来,就是中国人的中庸文化特质。

(作者单位 江西省鹰潭一中)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