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2:26: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一、前言

教学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尊重教学艺术的个性,实质上是对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尊重。随着教学艺术观念日渐深入教师内心,而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桂冠—独特而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也就自然成为人所瞩目的话题。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对教师风格的研究。相较而言,国外起步较早,特别是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相关方面的研究。发展至今,国外对教学风格的认识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也获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中国起步比较晚,教育工作者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重视教学风格,国内研究者立足我国实践,对教学风格概念、内涵方面、价值及形成途径都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教学时间的探索和追求逐步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

学习动机是指与学习有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学生去行为、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因,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激活启发功能、指向和选择功能、反馈强化功能。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林奇同、姚乃强《谈教学风格》第一次谈及教学风格,在分析学生对教师印象中认为各自教学风格很重要,并且认为教师的深厚基础和在某方面的专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原因。

随后逐渐开始了对于教师的教学风格的讨论。早期的研究大多在笼统的谈论教学风格是什么及教学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后来经过逐步发展,在研究内容的方面上逐步深化,在教学风格特点,教学风格分类,教学结构和形成等多方面都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同时,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也趋向个案化、学科化,如针对一些特定的优秀教师,一些特定学科进行分析分析,来促进不同相应学科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早期,李如密针对教学风格做了一系列研究,针对教学风格的内涵,本质特点,形成途径,分类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分别发表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教学风格的本质与特点》、《论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途径》、《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机制探析》等相关文章。

国外对教学风格的研究较早且卓有成效。20世纪40年代,集中研究教学风格的类型。1949年威索尔(Withall)重点研究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教学风格。50-60 年代,开始转向教学风格的作用和效果。1957年克龙巴赫创造性地提出:研究教学风格的目标是要使复杂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解决简易化。他指出,应该提高有效教学风格、技术和方法的标准或要求。美国著名教学研究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盖奇1963年进行的低推断教学过程结果

研究,为教师风格在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显然,教师教学风格上的有目的的变化,是教师表现艺术上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变化中,教师所表现的机智也就决定了他是怎样一个有效力的教师。”70年代,教学风格研究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着重探讨教师的个性特点对教学风格的影响。1973年加纳(Camer)研究指出:个人的基本个性特点将和他们要接受的那种教师教育相互作用,以致产生某些教学风格,个别学校传统和个别要教的学科,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学风格。80年代,开始关注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英国学者恩特威斯特写了一本《学与教的风格》,研究了学的风格与教的风格。美国学者J.F.努斯鲍姆开始进行关于教师教学交往风格和学生的学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情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密切、友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取效果。90年代,关于教学风格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更加系统化了。1990年莫斯顿和阿什沃思出版了《教学方式序列:从掌握到发现》一书,该书在对各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时强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反映自己个性特征的单一的教学风格,而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满足风格各异的学习者的需要。到了 21 世纪,教学风格的研究愈益深入和细化。

总体上关于教学风格研究从以前整体研究,走向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维度不断创新的方向。但是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章并不多,而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这一方面更是少有人涉及,由此本文将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对此方面进行研究,将试图给出数学教师不同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四、教学风格研究现状的内容 (一)、教学风格的形成

1、个性特征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

2、学习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要途径 3、独立创新是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 (二)、教学风格的类型

由于对教学风格的理解不同,国内外学者也对教学风格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1、国内学者对教学风格的主要分类

将教学风格分为启迪型、探索型、善导型、合作型、暗示型、表演型、感染型和综合型、知能型和混合型、理智型和情感型、庄雅型和谐趣型、雄健型和秀婉型、蕴味型和明畅型等等。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于教学风格的分类多从教师教学的“风貌”、“格调”予以分类,认为教学风格是教育艺术家或优秀教师才可能具备的。因此,提出的教学风格类型都是正向的、积极的、有效的。

2、国外学者对教学风格的主要分类

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任务指向型、合作计划型、儿童中心型、参与中心型、学习中心型和情感兴奋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ternberg的分类,Sternberg对

风格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认知风格理论一一心理自我控制理论,根据这一理论,Grigorenko&Sternberg将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认知风格这一维度加以划分,分为以下七种: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保守型。

(三)、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李琼的《师生交往中的教师风格类型》一文中,基于Leary-Wubbels提出的人际交往模型,分析得出了三点结论

1、中小学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既表现出明显的亲和力与友善态度,又具有较高的支配性、控制性。这种互动风格有助于学生在认知、社会性与情绪方面的发展。

2、中小学教师的互动风格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即规范管理型、温和放任型亲近威严型与冷漠专制型。

3、亲近威严型在小学教师的互动风格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中学阶段的教师更多表现出“规范管理型”风格。

黎雯君经过长时间的数据分析得出:从教师的视角来看,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影响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业成绩; 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品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均有影响。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影响学生的学生兴趣、学习效能感和学业成绩; 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品德、团队合作精神等有影响。

五、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教师风格的多样性需要我们慢慢琢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导学案和练习的作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水平和教学方法,将课堂变成学生们都喜欢和热爱的学习园地,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每一位学生能在这高效的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使自己的学科真正成为学生们的一种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扫除所有难达成更高的学习目标。

目前对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数学学习动机分别有很多系统而详尽的论述,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的论述却很少。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来明确哪类教学风格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日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参考。

总之,课堂教学,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地关注学生的需要,用心去感变学生身上的每一点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课堂也会不断地焕发出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