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5:29: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 课程编号:N062002

适用专业: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 《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 学 分:3.5

总 学 时:56 其中理论学时:56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 (一)教学目标 1 .理论方面

(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 ( 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

( 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 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 (11 )理解 IS — LM 模型

(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 2 .实践方面

(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 3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 (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 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二)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

1 .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3 .要求学生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要重视图示工具的运用,并适当运用数学工具。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 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 时 分 配 序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导论 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分析 效用理论 生产理论 成本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 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章目名称 讲课 4 6 4 4 4 4 4 2 3 3 5 3 2 4 实验 上机 第十一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IS - LM 模型 第十二章 稳定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三章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第十四章 经济波动中的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十五章 *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2 2 56

复习、答疑 总计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其解决的问题,熟悉经济学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 2、掌握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 3、领会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4、了解各种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方式; 5、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6、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7、了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间的差异; 8、了解经济学的表述方法。 考核知识点:

1.稀缺性与基本经济问题 2.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3.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5.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内容与结构:

§ 1 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

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主要成分。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经济学的定义;机会成本的概念。经济体制的定义与分类;资源使用的效率 §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3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经济学的图形表述方法 § 4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 、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

第二章 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

教学目的与要求 : 微观经济学用价格机制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其核心内容是价格决定理论。均衡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本章在介绍需求与供给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讨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应用,树立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供求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价格是市场经济中影响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 2、掌握需求与需求函数以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3、掌握供给与供给函数以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4、理解市场均衡理论以及引起均衡数量的决定; 5、熟悉市场均衡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 6、熟悉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含义; 7、了解决定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因素; 8、了解弹性理论在经济活动中应用。 考核知识点:

? 需求的表示: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 ? 供给的表示:供给函数、供给表、供给曲线 ? 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规律 ?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 均衡价格理论的简单应用 ? 弹性原理 内容与结构: § 1 需求理论

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需求定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 2 供给理论

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供给定理;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 3 均衡价格及其应用

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变动;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 4 弹性原理

弧弹性和点弹性;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复习思考题 :

1 .运用供求定理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2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价格?干预市场价格会导致什么后果?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本章主要介绍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使学生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两种理论关于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均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需求定理。 学习目标:

1、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熟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熟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4、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5、熟悉无差异曲线、消费可能线的含义与特征,理解它们在消费者均衡分析中的作用; 6、能运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及其需求曲线的推导。 考核知识点:

? 效用的含义和效用的测量: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无差异曲线和消费预算线 ? 边际商品替代率 ? 价格—消费曲线 内容与结构:

§ 1 基数效用论

效用、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及其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律。

§ 2 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 3 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收入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收入 — 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价格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价格 — 消费曲线、需求曲线)。

第四章 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 生产函数是厂商利润函数的组成部分,生产理论是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厂商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示,理解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和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意义,掌握生产规律。 学习目标: 1.掌握生产的含义、生产要素和生产目的; 2.了解在经济分析中,厂商生产目的假设的意义 3.掌握生产函数的内涵以及短期和长期的划分 4.掌握厂商实现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必要条件 5.掌握生产函数的含义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6.熟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规模收益。 考核知识点: ? 生产函数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曲线特征。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4. 生产的三个阶段及可变要素的最佳合理投入区域 5.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

?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 等成本方程的表示和等成本曲线的特征 ?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内容与结构:

§ 1 生产与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定义,不变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短期与长期、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固定技术系数与变技术系数, § 2 短期生产函数

定义与函数形式,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定义、曲线及其相互关系,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 3 长期生产函数

函数形式,等产量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生产要素的最有组合;生产扩展线 § 4 规模报酬

定义,规模报酬变动的三种情况;规模报酬变动的原因 第五章 成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成本理论给出了有关成本的概念,通过对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学习以及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成本的含义和种类; 2.掌握短期成本的分类和短期成本函数; 3.理解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4.掌握长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曲线; 5.理解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1.成本的概念

2.短期成本及其曲线之间的关系 3.长期成本 内容与结构:

§ 1 成本与成本函数

成本的定义、正常利润、明显成本和隐含成本;成本函数及其形式 § 2 短期成本函数

函数形式;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定义、曲线及其相互关系;

§ 3 长期成本函数

函数形式;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第六章 市场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本章阐明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情况,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并对不同的市场结构进行比较。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立一个开放的、竞争的、统一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掌握市场概念的内涵; 2.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

3.熟悉不同市场结构中实现厂商均衡的条件; 4.熟悉不同市场结构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5.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考核知识点: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线 3.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垄断市场的特征与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线 5.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效率比较 内容与结构: § 1 市场的类型

市场的定义,市场类型的划分 § 2 完全竞争市场

特征,厂商的需求曲线、收益线,厂商的短期均衡,厂商的长期均衡 § 3 完全垄断市场

特征,厂商的需求曲线、收益线,厂商的短期均衡,厂商的长期均衡 § 4 垄断竞争市场

特征,厂商的需求曲线、收益线,厂商的短期均衡,厂商的长期均衡,价格歧视理论 § 5 寡头垄断市场

特征,古诺的双头垄断模型,折弯的需求曲线理论

第七章 分配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 分配理论的核心是阐明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并具体说明工资、利息、地租的决定过程,同时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学习目标:

1.熟悉居民收入来源的几种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