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9 5:22: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义务教育的实行,初中教育对象由选拔择优转变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增加了初中学生数量,更主要的是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 、学习品质差。 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 、参与意识不强。 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 “ 知识断层 ” 现象。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

(1)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负面因素。社会上某些歪风邪气、不健康的书刊、录相、不良赌博风气、打工潮的撞击,这些极易形成厌学情绪。

(2)家庭教育的差异。随着教育的普及,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

成了不良影响,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努力学习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3)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单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很少有现成的“结论”,取而代之的是提供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课堂因此而生动和富有个性,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为能力强,数感好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但对于那些需要教师更多讲解的学困生而言,他们仍是观众。再加上单一的教学评价,使大家习惯于用考试这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因为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这种矛盾尚不明显,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学优生和学困生就因单一的评价而产生了。 2、主观因素

(1)学困生在小学基础不好,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缺少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继而放弃,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暴自弃。

(2)知识认知结构不完整。学困生已学过的知识未能很好消化吸收,不能牢固掌握形成技能,就会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实施新课程以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认知差异,一部分学生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三、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1、建立档案,探究原因,是转化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追踪调查学困生基本情况和家庭状况,弄清其与家庭教育的内在联系,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分析,了解学困生的行为、兴趣、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掌握学困生能力表现、成绩状况,冷静透彻地分析造成每个学困生成绩不佳的实际原因,以此作为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提升能力的前提。

2、以知促情,以情知理,是转化的核心。

热爱和信任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道德准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 无私的爱能苏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加深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感情,赢得学困生的信赖。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应该坚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予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

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自古以来,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满怀着爱心,为培养学生而付出毕生的精力。对学困生我们更要加大情感投入,主动与他们交朋友,聊学习;谈兴趣;说爱好;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并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们犯错时,教师更多的是宽容、说理、教育。当他们有了进步时,就抓住时机表扬鼓励。同时也教育全班同学亲近他们,不歧视,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宽容,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格外关爱。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通过情感与认知的多次交互,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不断的升华,渐渐地他们能主动跟老师谈心,尽管还有些不成熟不正确的想法,但能勇敢说出他内心的真情实感。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数学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使他们的数学成绩也在不断上升。

实践证明,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师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学困生往往会表现出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学困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赤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3、立足课堂,鼓励参与,是转化的关键。

心理学认为,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寻找一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效率的新路子。在转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五优先”。

(1)是“座位优先”。座位优先是提高学困生听课效率的好方法。多数困难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一般应安排在教师可以直接注意和控制的位置上,给学困生心理上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课。同时,同桌要安排一些学习、品行良好的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他们。

(2)是“提问优先”。提问是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领会程度的重要方式。因所提问题难度不同,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也有差异,给学困生以浅显的问题,更容易使之享受成功的喜悦,促使其产生“我还行”的想法。因此,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有学困生举手,就应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答得不完整或不正确,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