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5:52: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WORD格式.资料 .

2016版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国家朝代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并立)→两晋(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中华大地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 我国已知最早 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

主要特征:⑴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接近, 劳动 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⑵ 制造和使用 石制 工具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⑶使用 天然火 ; ⑷过 群居 生活。

◆ 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答:火的使用,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还可以用来驱逐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进化。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会打磨和钻孔技术。 二、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房屋结 地理位置 时代 农业、畜牧业 使用工具 社会生活方式 构 黄河流域 粟 农业生产 半坡聚落 新石半地穴磨制工具 (陕西西安半白菜、芥菜 与 器 式 彩陶 坡村) 狗、猪 定居生活 河姆渡聚落 长江流域 新石(浙江余姚河干栏式 器 姆渡村) 水稻 狗、猪 农业生产 磨制、捆绑工具 与 黑陶 定居生活、掘井 ◆ 附:半坡、河姆渡过着定居生活,是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决定的。他们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 ▲ 图片掌握:“半地穴式房屋图”,“干栏式房屋图”。 半地穴式特点:防风保暖 干栏式特点:通风防潮 形成原因:地理位置不同,环境不同。 三、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与黄帝——形成 华夏族 是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贡献: 炎帝 :改造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市集。 炎帝 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黄帝: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音乐;其妻子嫘祖 还发明 养蚕抽丝技术,号称轩辕氏。

2、战争:炎帝与黄帝──蚩尤

尧舜禹“禅让”:原始社会时期通过 推举 产生 部落联盟首领 的办法。 大禹治水——方法: 筑堤堵水,疏通河道

学习精神:从其治水方法学习其创新精神,从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学习其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对待自然环境方面,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古史传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但有一定的历史事实;而史实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四、夏商西周的更替

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 大禹 、阳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我国从此进入文明时代;

禹传子( 启 ),“ 家 天下”──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 。 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把商朝都城迁到殷

专业.整理

. WORD格式.资料 .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者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 纣王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最后一个国王残暴,荒淫无道。 五、早期国家与社会

1.原则: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等级,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 2.管理人民的方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3.分封制

目的:加强对周边的统治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亲戚、功臣等,称为“授民授疆土”,即分封诸侯, 并规定:1、权利:诸侯管理受封当地的事务;

2、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并保持与其它诸侯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作用:拱卫王室的作用。

◆ 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混战、“列国”等历史现象的产生。 六、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齐桓公为什么最先称霸中原?

①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④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3.退避三舍---晋、楚的城濮之战 结果:战役后晋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 1. 战国七雄形势图

2. 晋分成韩、赵、魏三国

3. 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

合纵:刘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七、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西周时期,人们在贵族的田地里耕作称为“千耦其耘”

2. 铁器(春秋时期)、牛耕(战国时期)的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了个体农耕,新兴地主出现,。

3.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富国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统一度量衡。

⑵强兵措施:奖励军功。 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⑷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

作用:通过 商鞅变法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他最后却被处以极刑,这告诉我: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阻力,但是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坚持下来,直到成功。

专业.整理

. WORD格式.资料 .

◆1、商鞅变法的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 ◆2、哪一改革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奖励军功。)为什么?

(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3、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使秦国长期富强?(承认土地私有。) ◆4、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承认土地私有。) ◆5、哪一改革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推行县制。) 我国的“县制”作为行政建制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

◆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商鞅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这种说法可能吗?为什么?(不可能。理由: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是由国君任命的,商鞅无权任命。)

◆6、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1)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 (2)商鞅本人的创新献身精神;

(3)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潮流。 ◆7、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了。理由:成功了。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11年,秦兼并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8、商鞅变法为什么影响最大? (答题说明:理由同“7问”一样

◆9、商鞅遭“车裂而死”,有人据此说变法失败了,你的看法呢?为什么? (答题说明:仍然是“7”问的变式。

◆10、你从商鞅变法得到了什么启示?(商鞅变法说明了什么?)

商鞅变法的成功表明,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强国之路。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

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 11、你如何看待商鞅之死?

◆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虽死尤生。我们要有勇于改革的

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是强国之路,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八、早期中华文化

1、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2、甲骨文的意义:

⑴记录了商王的活动与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⑵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3、金文——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称铭文;

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河南安阳出土) 意义: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⑵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与协同精神。

⑶折射出商朝的强盛国力

5、四羊方尊——湖南宁乡出土

6、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示意图) 目的:为了排涝防旱。

概况:都江堰 是 战国 时期 秦国 蜀郡太守 李冰父子 在岷江流域修建的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防洪。 结果:都江堰的建成,使 成都平原 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作用、意义(为什么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防洪、灌溉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于2000年与青城

专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