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11:31: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从上古神话开始,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白话文最后到现在的中国文坛??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林林总总的文学样式、包罗万千的文学内容,中国的文学和中国悠长的历史一样,光辉灿烂,底蕴深厚。或许很多人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我承认唐诗宋词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学史,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是“风”、“骚”。

我国最古的文学作品,除《诗经》之外,便是《楚辞》。《诗经》为中原遗声;《楚辞》则是楚地绝唱。《诗经》虽有激越语,而大端皆属平和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是情感的宣泄和呐喊。《诗经》为白描写实的现实文学;《楚辞》则是浓丽瑰奇的浪漫文学。《诗经》和《楚辞》都是中国文学的基石和源头,是点燃后世灿烂文学的星星之火。而《楚辞》抒情,至回荡之致;摹物,尽描写之妙。在艺术境界、写作手法、情感表达上,甚至超过《诗经》,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是屈原。屈原出身显赫,生知安行,然而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成就了他惊世骇俗的不朽人生。政治上失意而痛心疾首的他注定了天才诗人这一身份地位。对国家的担忧、对百姓的同情、对政治的无奈、对遭遇的不满,五味陈杂。这种复杂而愤懑的情感经过颠沛和沉淀,化为浓重的墨汁,

屈子只一挥,便成就永垂不朽的《离骚》。它的出现开掘了中国文学的源头,引领了数百年的中国文坛。

楚辞和《离骚》开启了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融入了自由的想象和原始神话之中,构建了一个神秘绮丽的虚幻世界。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和黑暗残酷的现实鲜明对比,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下求索的坚定志向。此外如《九歌》、《天问》等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想象之大胆、丰富,前无古人,但是后面的“来者”是络绎不绝的:阮籍、嵇康、李贺、苏轼、蒲松龄、郭沫若??最著名的便是“诗仙”李白。

李白受屈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是同样是天资聪颖,无奈时乖命蹇,政治失意,便都放浪形骸,只在绚烂的想象中抒发浓烈的爱国情感和热忱的理想追逐,以反抗现实的压抑和黑暗。李白在《古风》里对屈原和他的作品做了很高的评价,并且表达了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李白诗主要继承华夏传统艺术形式,但也有很多采用了楚辞形式,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如《远别离》,深受屈赋影

响,诗中引用湘君、湘夫人的典故,表达对唐王朝前途的担忧。再如《代寄情楚词》,用古体诗,借用大量的香草,和典型的楚辞风格来表情达意,反映出他对楚辞的爱好和熟悉。屈原与李白同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前者哺育了后者,二人并峙千古。不仅是诗歌,宋词中豪放派的“苏辛”,明代的戏剧《牡丹亭》,明清的小说《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等小说戏曲更是和屈原的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承继关系。甚至到近代的郭沫若、徐志摩等人也或多或少受楚辞浪漫主义的熏陶。

其次,“赋比兴”手法,在楚辞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屈原经典的“香草美人喻”使比兴手法得到进一步开拓,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味,对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善恶美丑、忠奸贤佞对比鲜明,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这种象征模式,被后代文人认同并接受,从而形成一种创作上的定势。文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咏物,从而达到物以彰德的目的。

楚辞在句式体裁上,在铺陈描摹上,在用词叠韵上也突破了《诗》以四字、实词为主体的桎梏。《诗》中,多是四言为主的反复咏唱,而楚辞则是以参差不齐,灵活多变的句法,表达一波多折的复杂情感。其次,屈原采用“乎”、“而”、“之”等虚词加入句中,使行文自然流畅,颇具散文之风。“兮”字在句尾的频频出现,不仅反映了楚国方言的特点,也使楚辞音韵和谐,节奏明朗,易于诵读。最后,《离骚》这一作品中,对偶出现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