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55: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是指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骨折。Liporace等[ ]的研究结果显示90%的IFF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保守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手术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IFF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固定材料的问世与改进,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技术日趋成熟,现将其综述如下。 1临床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型颇多,目前为大家熟知并广泛应用的有以下4种:Evans分型。Boyd―Griffin分型,Jensen分型以及AO分型。
1.1 Evans分型:1949年Evans[ ]提出了一个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法,根据骨折线方向将骨折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出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I 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 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侧骨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 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侧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 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1.2 Boyd―Griffin分型:1949年Boyd和Gfiffin[ ]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4型.包括了从股骨颈的关节囊以外部分至小粗隆下方5 cm的所有骨折。
I型:骨折线沿粗隆间线延伸,稳定无移位。骨折整复较为简单,预后良好。Ⅱ型: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线主要沿粗隆间线,在皮质上形成多个骨片,整复比较困难。其特殊形式是粗隆间前后线型骨折(只能在髋关节侧位片上看到),在x线正位片上骨折同I型。但在侧位片上可见到冠状面的附加骨片。Ⅲ型:骨折在粗隆下基底部,骨折线经过骨干的近端到远端或到小粗隆,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整复较为困难,可引起许多并发症。Ⅳ型:骨折包括粗隆区和股骨近端两部分,股骨干多呈螺旋形斜形或蝶形骨折,骨折不稳定。
1.3 Jensen分型:1975年Jensen对Evans分型进行了改进,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复位是否稳定而分为5型[ ]。 I型:2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Ⅱ型:2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Ⅲ型:3骨折片段,由于大粗隆骨折并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Ⅳ型:3骨折片段,由于小粗隆或股骨矩骨折而缺乏内侧支持。V型:3骨折片段,同时缺乏内侧和后外侧支持,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1.4 AO分型[ ]:1981年AO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骨折分型体系中。归为A类骨折。
Al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
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①骨折线延伸至粗隆间线;②骨折线通过大粗隆:③骨折线位于小粗隆下部。A2型:经转子的粉碎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①有一内侧骨折块;②有数块内侧骨折块;③向小粗隆下延伸超过1 cm。A3型:反粗隆间骨折,骨折线通过骨外侧骨皮质。①斜形;②横形;③粉碎。 2治疗方法 2. 1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骨折移位情况,采用不同的牵引方法[ ]。通常采用患肢牵引8―12周或穿矫形鞋,同时配合患肢功能锻炼。通常认为保守治疗护理工作繁重。而且并发症多。最为严重的是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不起。容易造成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引发或者加深发生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概率,最终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Lin等[ ]报道保守治疗引起的髋内翻发生率高达40%一50%,死亡率高达35%左右。
目前保守治疗临床应用较少,仅适于少数一般情况太差、无法耐受麻醉及手术、存在严重伴随疾病或术前并发症的患者,因为丧失了手术时机,才不得已采用保守治疗[ ]。 2. 2 手术治疗
Doruk等[ ]的研究结果显示,IFF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