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6:02: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社会心理学修改版
第一章 导论 相关研究 优:真实情境,劣:因果关系模糊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优:控制变量找因果关系;劣:用实验室情境设置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1.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影响因素:1.扮演的角色2.我
们所做的比较3.社会同一性4.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 2.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控制点),习得性无助。控制/幸福正比。 3. 自尊:1)动机:维持自我价值。2)阴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建
立在自我感觉上比外部事物上要更好。 4. 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2)盲目乐观。(赌博)3.虚
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酒驾)4.与他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乐观。缺点:高估自己推卸责任。
5. 自我展示:1.虚伪的谦逊2.自我妨碍。3.印象管理 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1. 归因: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常识性归因:共同性,区别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观点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对老师性格的评价,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2)文化差异 库勒乔夫效应:通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
3.如何做准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维(网球);局限:错觉思维】 2)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见,纠正:及时反馈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
4.直觉:心理捷径。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征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度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维类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
5.错觉思维:1)错觉相关(期待发生重要联系时,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知觉到错觉相关) 2)控制错觉,如赌博和趋均数回归3)情绪和判断:影响判断 第四章 行为态度
一、态度决定行为吗?1. 道德伪善,言行不一致。(反对和崇尚暴力)
2.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内在态度(第一,面部肌肉反应;第二,内隐联想测试(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2)情境(观察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效果明显)
Eg:我为了身体健康——邻居似乎跑步去图书馆——我能做到——下周开始
总结:1)其他影响因素最小化2)态度与预测行为紧密相关,如投票3)态度强有力。 3.行为何时决定态度?1)角色扮演(我们由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2.社会运动(演讲唱国歌) 3)等门槛现象:小承诺做更大的事情
4.为什么行为影响态度:1)自我展示:印象管理。2)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费斯廷格)3)自我知觉(当态度摇摆不定,从局外人身上观察自己,如大赛前失眠)【表情态度;过度合理化与内部动机,1将乐事变成苦差事2找不到外在的原因,如唱歌高兴】 第五章 基因,文化,性别
一、自然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文化与行为:1)文化多样性(私人空间)2)相似性(拒绝乱伦)
2.社会角色:1)高--低社会角色(低的社会角色削弱自我效能感)2)角色互换 3.性别相似性与差异性:1)独立性与联系性(女子共情男子自闭)
2)社会支配性(男,进取控制,权力)3)攻击性4)性特征(性生活与幻想) 二、什么行为是天生的?
1.性别与择偶偏好(女性谨慎繁殖,男性广泛播种,女性更爱运动型对象)(静) 2.荷尔蒙。睾丸素导致攻击行为,但男子中晚期共情,女子独立(动) 进化心理学基于一种倒推模式,所有一切是自然赋予的。 三、我们的行为是文化影响的吗? 1.不同文化下的性别角色。(学前教育与驾驶性别的对换/牙医北美男,俄女) 2.不同时代下的性别角色。(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内—外—内) 3.同伴相传的文化。(父母养育方式,同伴的同化作用)哈里斯 4.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丈夫比妻子身高,妻子适合照顾人)
社会化+生物因素---不同分工---性别角色期待+性别有关的技能和信念---两性行为差异 5.环境与人的力量(环境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与环境交互—创造自己的环境) 第六章 从众
一、经典的从众研究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黑暗屋子中的光点似动,听到别人的观点后改变了对事物评价)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赞成他人非常明显的错误,如第六个人回答线段长短) 3.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服从命令电击他人,权威和道德相抵触,执行正确的命令) 二、什么引起服从
1.受害者的情感距离2.权威的合法性与接近性3.权威的机构性(如耶鲁的声望使之合法化) 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跟着反抗权威) 三、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1.群体规模(3-5人最佳)2.一致性3.凝聚力4.地位5.公开的反应6.无事前的承诺 四、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1.希望得到别人的接纳。2.其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 第七章 说服
一、说服途径:中心途径(关注论据),外周途径(广告,经验法则)
二、说服的要素:1.传达者。1)可信度(可知觉的专家型及信赖型,涉及语速,直视,对立面看问题),2)吸引力和偏好。2.信息内容。1)理智与情感(具体用哪种方式说服,好心情和唤起恐惧效应)2)差异3)单方面与多方面说服,首因对近因3.沟通渠道1)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2)个人和传媒的影响4.听众(年龄,分心,是否被警示) 三、如何抵制被说服
1.加强承诺(挑战信念,引出反驳)2.免疫计划 第八章 群体影响 一、社会助长的作用
1.纯粹他人在场(扎伊翁茨,唤起—增强优势反应—促进简单行为削弱复杂行为) 2.众多他人在场,拥挤现象。
二、为什么我们因他人在场被唤起? 1. 评价顾忌2.分心3.纯粹在场 三、去个体化,人群中失去自我。
特征:1)群体规模2)身体匿名3)自我意识弱化。 四、群体极化:讨论增强群体成员的评价倾向。 1.信息影响:积极参与比消极聆听更容易改变态度 2.规范影响:通过社会比较
五、群体思维: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
1.无懈可击的错觉。2.对群体道义的无可置疑。(高估群体的力量和权力) 3.合理化。4对对手的刻板印象(想法接近)
5.从众压力6.自我审查压力7.一致同意的错觉8.心理防御(保证其他信息对群体不形成干扰) 六、个体怎样影响群体
1.一致性2.自信3.从多数派中叛离 第九章 偏见
一、偏见的本质和作用
1.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 2.类别:种族偏见,性别偏见 二、偏见的社会根源
1.社会不平等2.社会化【权威人格(种族中心主义),宗教与偏见(教会人员有更多的偏见),从众(遵守规范的人最有偏见,女人天生在厨房里)】3.社会制度支持(种族隔离) 三、偏见的动机根源
1.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当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转移敌对方向)如美国内战后及棉花价格下跌虐待黑奴。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2.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1)内群体偏见(认为自己优越,对己表现异质性,对他表现同质)
2)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地位低的群体容易蔑视其他群体) 四、偏见的认知根源(扭曲认知解释和记忆)
1.类别化,将人归于不同的群体(如将瑞士人看作相当同质的人,实质多种多样) 2.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女邮递员)
利群偏差:将他人的消极行为归结于内在品质,积极行为闪烁其词 第十章 攻击行为
分为敌意性和工具性攻击行为两种 一、攻击行为理论
1. 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但是无法解释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2)神经系统3)基因4)生物化学因素(饮酒)
2. 挫折-攻击理论(911,自杀)修正后的攻击理论:挫折—愤怒+攻击线索,挫折指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相对剥夺)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家庭,文化)
二、影响因素:1.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
2.唤醒(刺激唤起)3.攻击线索4.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子游戏5,群体影响 电视对思想的作用:脱敏(心理麻痹),改变知觉(害怕伤害),认知启动(对行为做出敌意解释)
三、如何减少攻击 1.宣泄。(发泄并不能进一步减少攻击)2.社会学习。(建议消除刺激源,奖励非攻击行为) 第十一章 吸引和亲密
一、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1. 接近性 (互相交往,对互相交往的预期,曝光效应) 2.外表吸引力【吸引力和约会(男人性格,女人外表),匹配现象(已婚伴侣),外表吸引的刻板印象(进化,社会比较)】
3.相似性与互补(物以类聚)4.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5.关系中的回报 二、爱情
1. 斯腾伯格爱情三成分 【浪漫之爱(亲密+激情)、愚昧之爱(激情+承诺)、伴侣(亲密+承诺)】 2.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
1)依恋(安全与不安全依恋)2)公平3)自我表露 第十二章 利他
一、为什么有帮助行为? 1.获得回报,避免惩罚
1)社会交换2)内部回报【内疚;消极心境(明星捐献角膜,社会化的结果),坏心情好行为例外:关注他人而非自己;好心情好行为】3)社会规范4)进化心理学(亲缘保护:保护与自己共同基因的人,互惠;自私的基因要求社会必须教导人帮助他人。 二、何时帮助?
1.旁观者数量1)注意2)解释3)确定责任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社会助长) 3.时间压力4.相似性(熟悉的面孔) 三、谁会提供帮助
1.人格特征(积极情绪,共情能力,自我效能感强,对情境的反应认为能得到赞许) 2.宗教信仰(慈善捐献或义务工作) 四、如何增加帮助行为
1.去除对帮助的抑制(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感到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
2.利他主义社会化(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榜样,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学习利他) 道德排除:将人或动物排除在自己的道德之外,令所有伤害都变得合理。 第十三章 冲突和和解 一、什么引起冲突?
1.社会困境(囚徒困境(军备竞赛),公共的悲剧(资源过度开发)
2.竞争3.知觉到不公正4.误解(镜像知觉:美化自己丑化对方)5,简单化思维(非对即错)6.知觉转化
二、解决社会困境1.适当的管制(限制利己行为)2.小即是美(缩小群体规模增强责任感)3.沟通4.改变激励机制(合作有更多的回报)5.倡导利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