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话语权差异:扩大还是消弭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4:37: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微博的话语权差异:扩大还是消弭? (2) --以\新浪微博\为例 张国航

2012年02月24日17:2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推荐阅读更多

柳斌杰将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 默多克之子辞去新闻国际董事长 央视推介2012“荧屏看点” 传欧弟与汪涵有隙退出内地荧屏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大众传媒成为行使话语权的有效方式。但因各个阶层在数量规模、资源拥有、社会地位、整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话语权被高度集中在了社会上层(掌握实权者、精英、媒体等)手中;社会下层(广大草根阶层)的声音相对微弱,且易被漠视和压制。

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是指社会为其设置专门职业或特殊身份的知识生产传播应用者(张秉福,2004)。草根则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被引入社会学领域后便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董烨,2008)。

曾俊(2010)指出,当前社会中,精英与草根之间话语权差距在逐渐扩大,并且有可能无法消融。草根要求发出更多声音与现实社会结构的顽固性(精英偏向)是一对深刻的、固有的矛盾。

从精英的角度看,精英需要把持并扩大话语权。王超群(2010)在研究时引用了布尔迪厄的观点:场域的存在基于一个先决条件:即那些相信它所提供的酬赏并积极寻求这种酬赏的游戏者投身入这一空间。在传播场域中,酬赏意味着强大的话语权,不同阶层为此在传播场域中展开斗争,每个主体都在图谋获得话语权中的支配性位置;相较草根,精英在力量的对比和斗争中处于先天优势地位,也就把握并扩大了话语权。

从草根的角度看,他们对精英有着追捧情绪。在现实世界中,精英与草根是互生的,精英因草根而成就,草根也因精英而存在。在这种互生的关系中,草根的追捧显得更加关键(曾俊,2010)。王琳等(2006)认为,草根传播具有易碎性,使它聚焦效应来得快去得也快。草根传播尚难称主流。

夏雨禾(2010)认为,任何传播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彭兰(2010)指出,网络中的网民关系,与人们在社会中的“社会网络”直接相关。无论是博客,还是微博,其中话语权的结构都是现实话语结构的反映。曾俊(2010)也提出“断裂的社会中不同的部分几乎是处于完全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他们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是分裂的(不是在政治的意义上,而是在社会的意义上)。”按着通俗的说法就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同时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中,而且断裂的各个部分之间很难弥合,很难相互沟通和交流。这样的社会结构是固化的,即使有些许松动,结构的基本态势仍难以改变。

2. 话语权结构背后:知沟理论

P.J. Tichenor等(1970)提出的“知沟”假说(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涵义是: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包括受众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社会交往等;客观原因,包括大众媒介系统的性质(如受众定位)。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是主要原因。也有研究者(如Tom Weir)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提出解释,他们认为知沟现象是个人的信息需求差异导致的,即受众对信息感兴趣的程度不容而导致知沟的发生。[2]然而,从长期来看,个人兴趣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Bourdieu, Pierre, 1984)。

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明显区别,两个阶层之间的话语权差异,实际上也是知沟的表现。

在知沟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诱因的角色,尽管其并非导致知沟产生的根本原因,却是促进知沟加深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增加传播中的信息量,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结构带来的传播技能和兴趣上的差距,不但无法消除知沟,反而会增大知沟。

在数字化技术的革命中,由于部分人能够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使用计算机、网络接入、电信设施,他们就会缺乏这些条件的贫困者拥有更多获得信息的机会,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社会被信息技术分成了“拥有者”和“匮乏这”两部分,并且他们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大。有学者将这种“知沟”形象地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Lloyd Morrisett, 1995; NTIA,1999; OECD, 2001; 刘海龙,2008)。

有研究者将数字鸿沟分为两道:第一道数字鸿沟指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也称“接入沟”,第二道数字鸿沟指互联网使用水平状况上存在的差距,也称“使用沟”。(Attewell, 2005; 曾凡斌, 2011)。

中国学者韦路和张明新(200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探索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通过对多种有关数字鸿沟研究的整合,Arquette (2001)提出了一个衡量地区间数字鸿沟的三维度框架定义,他指出,所谓的数字鸿沟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的鸿沟:信息传播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传播技术的拥有,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层面来看,数字鸿沟主要包括:接入沟即信息传播技术的拥有,使用沟即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效果沟即人们信息传播技术产生了什么效果(刘德寰,郑雪, 2011)。

话语权指的是表达的权利,考察的实际上是表达的效果——话语影响力。不同阶层因为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统计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在知沟的各项表现上有所差异,从而使话语权结构发生变化。

3.互联网空间中的话语权结构

互联网的兴起起初给人们带来无尽畅想,互联网的平等、民主信条深入人心。人人享有在互联网空间中拥有说话的权利,这种权利空间随着web2.0应用的不断出现和发展而

不断扩大,草根阶层在互联网空间中展现出越来越强的话语力量。许多学者关注到这些现象,并基于观察或分析指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话语权平等的可观愿景。有的学者对此则持批判态度,认为在网络中,平等发声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够形成影响他人或社会的“权力”,即话语权。(蒋熙,2010[3];彭兰,2010)

目前的网络传播研究中,对互联网用户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互联网上话语权分配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互联网的发展给大众更广阔的言论表达平台,从而保证了其话语权的实现这一层面,强调对互联网中草根阶层的研究分析,重视草根阶层蕴含的巨大能量;少数研究会兼顾对精英阶层的分析,但仍以强调精英阶层与草根的对立为主,批判性强,定量研究较少。

梳理已有有关互联网中话语权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1)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赋予网民的话语权空间日益扩大。互联网中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人人皆可发声。网民表达渠道的构建和拓展,使原被传统媒体掌握的话语权下放(张掬婴,2007)。

在互联网普及的最初几年,门户网站、BBS、聊天室等是主要应用。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尽管传播载体不同,但其均为典型“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传播权力尤其是话语权高度集中(徐蕉,2010)。尽管网民可以发表评论,或在聊天室、BBS上发布信息、表达意见,但这种话语权的延伸相对有限。

Web2.0的袭来,有力拓展了网民的话语空间。袁付成(2010)指出,Web2.0的核心是用户,其内在的动力来源便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给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并参与到体系中来,众多个人用户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以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

(2)草根阶层在互联网空间中显现出强大话语能量。互联网,尤其是进入Web2.0时代的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各阶层话语表达相对自由、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草根的声音汇流,成为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网络发展进程中凸显越来越大的威力,草根博客名盛一时,微博更是吸聚大量用户(王琳、黄明胜,2006;董烨,2008;卢金珠,2010)。

(3)相比草根,精英的话语权仍居优势地位。同样作为网民,精英也将网络作为重要的发声平台,并往往能够取得更高关注度。胡瑛(2008)提出,网络对行使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言论因此更趋自由化和多元化,但网络空间中话语权的分配并不平等。

需要指出的是,精英与草根并不意味着网民的全部,但确实是互联网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分野。董天策(2006)指出,单纯从“精英”或者“草根”的角度出发来谈论博客文化,是难以涵盖其全部意义的;不能只因为写博客的是“精英”或“草根”,就将博客文化概而称之为精英文化或者草根文化。但曾俊(2010)也指出,博客世界中确实存在着精英与草根之间较为明显的分野,这种分野尤其体现在双方对于话语权的把握和控制上。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令网民的阶层结构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之中,更多的精英加入,草根在网民构成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CNNIC,2010)[4] 精英与草根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