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5:31: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习 题
〖导学提示〗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心理的生物基础是生而具有的,并且在环境的作用下发挥其功能。关于心理的生物基础,已在上一章讨论过了。本章将讨论心理的环境基础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环境的内容 Top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与有机体没有联系的外部世界,对有机体来说,无所谓环境。个体生命的起源,从受精的一刻开始,通过合子、胚胎(怀孕的第二周至第八周)和胎儿的发展。有机体就被置于母体的特定环境——子宫里。显然,每个合子所处的环境(子宫)是不同的。这种环境对有机体身体和出生后行为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怀孕的头三个月母亲感染风疹常会使婴儿智力落后并县造成身体上的缺陷,如眼白内障或耳聋。母亲的疲劳或吸烟会刺激胎儿活动。母亲长时期的情绪激动,还会影响出生后于女的情绪特征。出生后,人所处的环境纷繁复杂.人和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没有环境基础。人的心理就不可能产生。有机体必须与其相应的生活环境保持平衡,这叫生态平衡。如果有机体生活的环境超出了他适应的范围,就有死亡的危险.人生活于他所适应的环境里,并对生活环境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适应。
人出生后,其生活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日月星辰,包罗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对 人类环境的分类,无异干对宇宙间各种现象的分类,这不是心理学研究的任务.通常,心理学上提到的环境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例如,动物、植物、矿物、空气、噪音等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等。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二、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 首先表现在心理机能是对环境的适应。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却是正的。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l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8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人的心理和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个性特征,而目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环境对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环境和行为的相互作用方面。以能源和污染为例。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人类的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已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现在,心理学家已开始研究由于人口膨胀、能源枯竭以及工业化所带来的拥挤、噪声、建筑设计等人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的和自然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对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这一关系之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规范(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绝不能低估的.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本章第二节起详细加以讨论。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我们是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心理和行为的。
三、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在其《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一书中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指现实的环境,后者指个人意想中的环境.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他举例说,有一个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骑马来到一家旅店,庆幸自己经过几小时的奔驰,穿过冰天雪地平原而能找到暂时安身的地方。店主人问他从何方来?当他知道刚才走来的地方正是令人恐怖的康士坦湖时,立即惊恐而毙。考夫卡认为,这一旅客过湖时,地理环境是大湖,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当他听了店主人的话而惊毙,就证明,如果旅客事先知道是一个大湖,其行为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考夫卡认为,行为是受行为环境调节的。
另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动力场理论,与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基本相同。他在《拓朴心理学原理》(1936)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动力场理论。勒温的动力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生活空间(life space)。所谓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间影响个体的所有人物、事件、观念、需求等。根据一个人生活空间的知识,可以解释和预测他的行为。1951年他提出如下公式来说明行为和个性、环境之间的函数关系:
(行为)B=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
这里勒温所说环境不是现实的客观环境而是心理环境。所谓心理环境就是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在人头脑中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由于需求的作用,使生活空间产生了场的动力,他称为引力或斥力。例如,儿童看见糖果就想吃,叫引力;看到蛇蝎就想逃避,叫斥力。生活空间所具有的吸引或排斥的动力性质,勒温称为效价(valence),有正效价和负效价。由于生活空间具有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引力的方向向心理对象移动。例如,一个青年想当医生,就向着医生方向努力。此外,勒温还认为,生活空间的每一部分都可有一个区域。区域又具有一定的疆界(barrier)。人的行为就是在具有各个区域的生活空间中移动。例如,一个青年(P),想当医生(见图中4-1),为了达到这个目标(G),必须经过下列几个区域的生活空间:(1)大学入学考试(Ce);(2)进人大学(C);(3)进入医学院(M);(4)登记(I);(5)行医(Pr)。如果他入学考试不及格,就不能越过这个疆界而进入另一个区域。这时他的生活空间就会产生急剧变动,或者继续努力,克服障碍,最后实现目标,或者另找新的目标。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勤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个体的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这无疑是合理的。因为人在活动之前对于环境的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或多或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加以规定和把握的。这种对环境刺激从主观上予以规定和把握,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为“赋予意义”。因此,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视个人对环境的认知而决定的。但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忽视或否定了客观环境对心理的决定性作用,这就陷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二节 文化传统和拷贝世界 Top
一、文化传统及其对人心理的影响
(一)文化的概念和类型
文化这个概念,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有自己的解释,说法不同。据说人们已经给文化提出了160多个定义。
戴维·波普诺在其《社会学》一书中说:“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沙莲香(1988)在考察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文化定义后,在其《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所谓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为了明确这个定义,解释三点。第一,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既有对衣食住行等使用的制作方式,又有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主要通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思考方式是以哲学方法论为核心的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精神财富表现出来。第二,文化是各种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整体,由各种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方式中共有部分构成的有机体,其结构和功能比较恒常,代代相传。第三,作为文化的生活方式,代表着民族特点。”可以看出,前一种定义内容广泛,既能容纳民族文化,也能容纳一个社会中的各种亚文化,并指出了构成文化的诸因素。后一种定义强调了文化的恒常性,主要是从民族文化与民族
性格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的。
其实,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领域。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一般认为,文化包括三种类型:
(1)物质文化,从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起,直到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宇宙飞机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通常,这些大多被称为文化财富。
(2)精神文化,是通过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符号、语言、学问、哲学、宗教、艺术等等。
(3)行为文化,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规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如价值观、规范、社会习俗、法律、道德等。上述三种文化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或文化传统。
(二)文化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人类文化与人性。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类型的文化环境中。人类文化是指全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性条件。一个身体健全的人类儿童,虽然有继承人类文化财产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出生后由于某种原因,不与人类文化环境接触,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人类文化是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即人性的决定性条件。人类文化使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共通性。
2.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米德(Mead,1935)曾对新几内亚三个未开化部族作过现场调查,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其成员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成员之间,有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如果地理条件大致相近而文化类型不同,则可以看出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文化人类学家把每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称为群体人格(group personality),或众数人格(modal personality)。表4—1中的分工特点、育儿教养方式和男女关系可以看作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这三个部族的群体人格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说明了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
并非每个社会只有一个由其成员所共认的单一文化。一个社会的文化通常仅指构成总体文化的诸种文化要素的共同部分。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是多元化的。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有种种分类方法,罗伯逊(Robertson,T.S.)将亚文化分为人种亚文化(如美国社会的各人种文化)、年龄亚文化(如年轻人文化、老年人文化等)、生态学亚文化(如城市文化、郊区文化等等)。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
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
3.阶层地位和阶层心理。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些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页),阶级是由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造成的。同一维修组的社会成员牌相同之处的经济地位、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阶级的共同心理特征,而不同于其他阶级的人们。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曾就不同阶级地位的人们对革命的态度作过分析:地主和买办阶级代表反动的生产关系,极端反对革命;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压迫又压迫他人,对革命既支持又反对;小资产阶级是小有资产,因而对革命取怀疑态度;半无产阶级生活艰难,对革命极易接受;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经济地位低下,
对革命最坚决。现代社会是以阶级分层的。不同阶层的人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方面往往都带有一定阶层的烙印。我们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时不可不加以注意。
二、拷贝世界及其对人心理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无孔不人,占领着人们所有的生活角落。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奋进,拷贝世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谓拷贝世界就是由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大众传播媒体包括书、报、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等。拷贝世界不同于我们直接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精神世界,向我们提供消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等。拷贝世界不同于现实的感性世界。因为它不是媒体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作家、画家、记者以及其他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依据一定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是精神产品。同时,拷贝世界提供给人们的,不是现实世界那种实实在在的事件(人和物)本身,而是符号、语言和图像。虽然我们从现实的感性世界和拷贝世界都能获得各种信息;但是拷贝世界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人们传播的信息,从性质上看,有助于个性全面发展的,也有(如黄色、淫秽的书刊、录像等)毒害人们的心灵的。
大众传播对于众多的人具有众多的意义,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全看各人有什么样的兴趣、需要和价值观而定。关于这一点,鲍尔(R. Bauer)在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顽固的受传者”一文中指出:“在可以获得的大量(传播)内容中,受传者中的每个成员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同他的兴趣有关、同他的立场一致、同他的信仰吻合、并支持他的价值观的信息。他对这些信息的反应受到他的心理构成物的制约,??现在可以看到,传播媒体的效果在广大受传者中远不是一样的,而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心理结构上是
千差万别的。”
据研究,大众传播媒体可以从下列六个方面影响受传者的心理和行为。
(1)大众传播媒体可以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有关情况,从而增强受传者的固有观念。
(2)在争议不大而且没有其他势力干预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媒体只要重复传播内容,就能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
(3)大众传播媒体只要善于把一种新观点或行为同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就可以使受传者很快地接受这一新观点或行为,而不必改变他自己的原有立场。
(4)大众传播媒体可以为受传者提供情况,证明他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支持受传者已采取的行动。
(5)大众传播媒体可以提供有关情况,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
(6)大众传播媒体为受传者指出行为规范,其结果是形成某种文化规范。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拷贝世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但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帮助人们极大地改善这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