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0:52: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其中就包括幼儿各自不同的个性。像上面这个幼儿,他从小班开始就是倔强的个性,在家里更是“变本加厉”。针对这样的幼儿我们平常也采用过说教的方法,或许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幼儿:和他们讲道理,他们什么都懂,但错误还是照旧发生。因此,很显然直接讲道理的方法已经不适合用在他们的身上了,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那么我们就要尝试的方法来进行教育。这也体现了新纲要的要求,“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对不同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而法。如果在此之前我还是采用以往的方法:问是不是他做的?然后再给他讲道理,肯定会出现与同样的效果:否认——承认——表面口服——心不服——下次出现同样状况。这其实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

于是,我在吸取了多次教训的基础上,改换了另外一种方式。首先,教师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从一开始情绪的控制,到委婉的语调引导集体一起来讨论这件事情,再到大家一起实践,从而在对大家集体教育的过程中深刻的教育了孩子。这样不仅避免了直接点名批评的对幼儿造成的不好情绪,同时还通过表扬他的创造性给他一个良好的情绪准备,为后来接受正确的教育做好了准备。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是行之有效的。这也考验了教育临场处理的能力,及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也使我进一步体会到掌握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对症下药”的重要性,从而从质上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38。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

早上,谈江凯很早就来到了幼儿园,一来就玩起了积木区的管子玩具。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地都来了。忽然天天跑来告诉我说:“秦老师,谈江凯在抢管扬帆的奥特曼。”我一看,只见谈江凯手里紧紧地拽着一个奥特曼玩具,而管扬帆和丁宇涛正想从他手里夺回奥特曼,丁宇涛嘴里还嚷着:“这是管扬帆的,这是管扬帆的。”问明原因后,得知谈江凯从管扬帆手里抢过奥特曼后一直不放手,要一个人玩。“谈江凯,你是不是喜欢玩这个奥特曼啊?” 我问他,谈江凯点点头,“可是这个奥特曼玩具是管扬帆的,你不把奥特曼还给他,他会生气的下次他不带奥特曼来,你以后就没有玩了,这样吧,你跟管扬帆商量一下,他同意了,你再玩好吗?” “好吧”谈江凯想了想,有点儿不情愿地将手里的奥特曼放了下来,用商量的口气请求管扬帆,最后管扬帆同意了,谈江凯心满意足地玩了起来。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说明小班的孩子在活动中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案例中谈江凯拿着奥特曼不肯放这一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喜欢模仿,见别人拿什么就跟着拿什么,别人怎么玩也跟着怎么玩,这样当玩具缺少时就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去调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外,对小年龄幼儿来讲,同种类的玩具数量应尽量多一些,为孩子的选择、模仿创造条件,以减少因玩具不足而引起的冲突.

案例39。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了两名服毒自杀的儿童,经医务人员竭力治疗终于脱险,然而,儿童少年期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导致轻生等事件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13岁的马某家住宁夏贺兰县,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据她讲,平时老师作业布置较多,而自己写作业的速度较慢,总不能按时完成,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体罚。5月20日,当她回到家向父母倾诉时,却遭到了父母的责备,心里十分委屈,感到没有人关心自己,于是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当晚9点左右,她偷偷地将家中的农药高效杀草丹喝了两口,没过多久就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于次日送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治疗。值班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她才将自己偷服了家中的农药一事和盘托出,医生立即为她进行洗胃,对症解毒治疗,现病情已平稳。

据儿科医生说,近一个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已经收治了3名年龄在10岁-16岁之间口服毒药自杀的儿童,且多发于农村。其中,12岁的王某是5月19日于堂兄发生争吵后一气之下偷服了一片鼠药,约一个小时后出现抽搐、四肢强直等中毒症状,被父母送到医院抢救的,现已脱离危险。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李书平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儿童少年期出现自杀等倾向,属于儿童的行为障碍。10-16岁儿童少年期心理预防机制不健全,一旦出现恶性刺激和精神打击后,往往心理出现偏激。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析能力低,自制力差,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学校、老师及家长在这一时期应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关心孩子,与其沟通,正确引导、减轻孩子的社会压力。同时他也提醒家长,如果孩子一旦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应尽早到医院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②:有一7岁男孩,不喜欢说话,课堂上课时,他独自一人在教师外走动,游戏时常单独,经常小朋友欺负他的时候,他只是哭泣但不告诉老师或其他人,怀疑有自闭倾向。他有一特点,喜欢在安静的课堂突然大声读新闻,广告内容,普通话很标准,记忆力很好。 教育方法:上课是叫保育员在他的身边,以同伴的身份和他交流,经常和他说话。 效果:上课时能够安静坐好听课,不会突然大声宣扬,和同伴有很好的交流,有不开心的事情也会告诉老师。 点评:老师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孩子做的更好,他就是成功的,我认为孩子的自闭行为有以下因素导致形成:

1.与神经类型和遗传有关,还有后天的教养方式不当,父母过分关心孩子,把孩子关在家里,缺少同伴交往,导致物质丰富但是精神的缺乏,孩子内心的孤独内向,不合群。2.有时缺乏大人和老师的关注,在与同伴交往时受挫,交往能力低下,导致胆小,自卑,缺乏与人交流的勇气。

对策:1.成人要帮助儿童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受欢迎的儿童有安全感,被排斥的儿童有孤独感和自卑,帮助孩子交上朋友,鼓励儿童自动把玩具借人玩,有好吃的与人分享,

儿童与人建立了和谐关系,形成谦让互动礼貌的习惯。儿童在交往中有良好的感情体验,继而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强烈愿望。2.成人指导孩子的交往,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孩子能够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方式有语言和非语言,语言的交往能力是广泛深入进行社交的前提。家长应该强化孩子的语言交往功能,学会常用的语言交往,提高社交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象案例中的孩子普通话很好,喜欢阅读,本身就有很好的语言发展能力基础,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因势利导,那么孩子的交往能力就会提高。大人们要不厌其烦的鼓励儿童开口说话,消除儿童怕交往的语言障碍,是儿童大胆交往。

③ 一名6岁女孩由父母领来看病。这个女孩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已有两年小提琴学习经历。她每周都要抽出两天到老师家学琴。孩子母亲说,她一进老师家门就开始哭,一开始练琴就泪流满面,还可怜巴巴地哀求说:“妈呀,我真的不想学。”虽然母亲心软,但是与父亲的意见不统一。父亲坚持要她学琴,把特长与升学联系在一起,盲目地认为学成以后孩子就有机会成为特长生,对上重点中学有加分的好处。老师还给她布置了家庭作业,每天必须练习4首练习曲。如果她正确无误地完成一首曲子,父亲就奖励给她一颗棋子,直到从父亲手中“赢得”4颗棋子,才算完成一天的学习。否则,她就得不间断地练下去,哪怕是一两个小时。一旦孩子琴拉得不好,父亲就用手指戳她的头,还推搡她、大声训斥她。孩子就这样承受了两年,终于有一天扛不住了,她经常挤眼睛、努嘴巴、耸肩膀,胳膊腿还控制不住地乱动,母亲发现以后很吃惊。另外,班主任也向家长反映:“一个女孩子,上课挤眉弄眼,还摆肩膀,经常突然地尖叫,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你们还是带她到医院去看看吧。”

专家点评:这女孩子患的是抽动症,此病的病因有专家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要想全面康复至少需要2年。这个案例是由于家长逼迫孩子学琴,造成孩子精神上极大的压力和内心长时间的压抑,诱发了此病。

教育提示: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时,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长最好带孩子到少年宫或者其他小伙伴家里看看,以便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有信心学下去,并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案例40。孩子的“破坏行为”

有一五岁男孩,时常出乱子,经常把小朋友的玩具拆坏,把课椅和教室用具弄坏,而且不会给人道歉。有一天老师在早操场地的小树下放一瓶油漆,是准备给小朋友作完早操后在地上画标记的,他发现后便跑过去抬脚把油漆踢翻,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方法:

用亲切的语气问他该怎么办,要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老师要李**把他带来的新长枪到商店换油漆。他同意但哭泣着说:这是爸爸刚从商店买回的。老师见状便把长枪还给他。

效果:从此后李他很少破坏事物,并学会给人道歉。

点评:老师的做法虽然暂时能把孩子的破坏行为改掉,但是治标不治本,老师应该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我认为孩子的破坏行为有如下因素:

1.孩子的故意破坏可能是由于内心的困扰和心理的压力,借破坏宣泄,以为父母不爱自己或管教严厉要求过高。父母不能纵容孩子,过分宠爱孩子,孩子要啥给啥,孩子就会养成把玩厌的东西随意破坏的习惯。

2.奇心的驱动,幼儿天生好动好奇,一般4—5岁时看见路上的东西或身边的事物都要看一看,摸一摸,他们的破坏并不是蓄意的,很多时候是好奇寻找问题,满足探求事物的愿望,家长或成人应该指导他们的探求活动。

3. 励孩子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寻找答案,但是不能纵容孩子的破坏东西的行为,让孩子在破坏东西的时候能够寻找答案,将破坏的事物修理好,锻炼他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案例41。多动障碍

王晓晓上学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爸爸妈妈考虑可能是孩子不能适应新环境,所以就没在意。半年过去了,晓晓依然成绩差,做事丢三落四。他做作业的时间也长得惊人,同时还难以完成别人交给他的任务,经常走神。偶尔还情绪低落,容易发脾气。医生给他进行的心理测验显示,其智商高于平均值,他没有学习困难。对他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后发现,王晓晓的注意力非常难以集中,诊断王晓晓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服用治疗药物后,晓晓逐渐好了起来。

案例42。如何避免孩子患病以后又患“心病”?

妞妞是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小朋友。前段时间,因为患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又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月,当她再次跨进幼儿园大门时,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整天坐在教室一角,闷声不响,羞答答、怯生生,动不动就眼泪汪汪,老师觉得很奇怪:怎么得了一场病,这孩子的脾气、性格就都变了?

案例分析:其实,这种性格的改变反映了孩子心理上的缺陷。患病,尤其是患慢性病的孩子,身体康复后,性格变得任性,乖张或添上一些怪癖颇为常见。

孩子患病后,往往倍受家人、亲友、老师的爱怜,有时近于娇惯。大人百依百顺,事事由着孩子来,无形中助长了他的任性。病情好转后,孩子仍然企求得到家长的这种关心,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撒娇、发脾气。另外一个因素是,对孩子来说,医院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患病住院后,那里的设施、医护人员的着装,都和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检查、治疗的过程,也大大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因此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年龄小的孩子会感到恐惧,大哭大闹;大一点的孩子则表现为焦虑不安??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患病以后又患“心病”呢?

1. 家长应以孩子易懂的方式解释生病的缘由,告诉他到医院看病、治疗的重要性,减轻其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渐渐适应陌生的环境。孩子患病后,正常生理活动受到扰乱,精神、体力均受到影响。对他们多些关心、照顾是必要的,但也不能一味迁就,注意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 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对于病程长,需要久治、久养的孩子,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起居生活,避免养成懒散习惯。孩子的饮食需要特别照顾,但不可过分迁就。除了医生要求不宜进食的食物外,应尽可能“杂食”,食谱广泛可以避免营养短缺或过剩。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不过,应避免因过份贪玩而疲劳。

3. 尽可能让孩子生活自理。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疾病恢复情况,要求他达到同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于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保持乐观情绪、缩小与健康孩子的心理差距非常必要。

4. 调剂好孩子的精神生活。孩子生病后活动的空间减少,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创造条件,使他有适当的游戏、学习活动。例如,准备的一些玩具,一块小型魔术黑板,孩子无聊时,可以玩玩,或在魔术黑板上随意涂抹,还可以准备些书,让孩子看,帮他收集一些他关心或感兴趣的东西让他欣赏,尽可能让他不觉得孤寂、无聊。

孩子性格的可塑性极强,如果孩子病愈后出现妞妞那样的性格改变,在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同时,恢复正常教育,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纠正。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引起脑膜或脑实质的损害,可使脑功能发生障碍,出现意识、精神改变,出现兴奋多语、哭泣、吵闹、烦燥等症状,甚至发生打人、骂人的行为,孩子患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缺少铁质,影响酶的代谢,也可能出现不安、兴奋和破坏行为。所以,当孩子病后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只要处理得当,孩子的性格大多可以恢复正常。

案例43。“吮指癖”

张女士是某公关公司部门经理,半年前与丈夫离婚了,女儿今年5岁半。由于工作忙,张女士把到幼儿园接宝宝的工作交给了保姆。宝宝每天看着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来接,更是渴望见到爸爸了。后来据幼儿园老师反映,宝宝白天和小朋友在一起总是郁郁寡欢,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经常在上课和午休时自己一个人吃手指头。而且老师点名让她做游戏或者答问题,她不但紧张得答不出来,有时候更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张女士为此很是着急,咨询了医生之后才知道宝宝得的是小儿“吮指癖”,并有抑郁症的倾向。

医生点评:如果孩子五六岁了还吸吮手指,这种有别于婴儿时期的“吮指癖”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宝宝的“吮指癖”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而导致的,而不是单纯的小孩吃手指头,因此要从心理上去医治。家长要切记,要孩子戒掉吃手指头的习惯并不比大人戒烟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