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赵林-样卷答案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9:00: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西方文化概论”通识课

试题及答案样卷

一、名词解释

布匿战争A、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共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3分);B、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2分)。

命运A、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斯王》等(3分);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2分)。 阿维农之囚 A、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2分)。B、阿维农之囚是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中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发生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3分)。

因信称义 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神学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只有信仰才是得救(称义)的唯一根据(2分);B、“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在于,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各种善功称义思想针锋相对,反对通过买卖赎罪券等活动来达到称义目的的虚伪主张(3分)。

弥赛亚运动 “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领导犹太人进行反抗运动。

前三头同盟 A、前三头同盟是指罗马共和国晚期克拉苏、庞培、恺撒三人缔结的政治同盟(2分);B、前三头同盟的出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走向没落,骑士阶层开始公开地与元老院相抗衡,并且逐渐控制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3分)。

修道运动 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作魔鬼的陷阱的观点,驱使许多向往崇高道德境界的基督徒隐遁到人迹罕至的荒野中去苦修,结果就导致了独身、贫穷、禁欲和修道运动的出现

哥特式建筑 A、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信仰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体现为哥特式教堂建筑(2分);B、哥特式建筑以纤巧诡异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交织着痛苦与希望的宗教精神,充分展现了基督教的救赎理想(3分)。

神人同形同性 A、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多神教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自然宗教的朴素特征,使得希腊诸神具有十足的感性魅力(3分);B、同形是指诸神具有人的形体,同性是指诸神具有人的性情(2分)。

宗教宽容 A、16世纪宗教改革导致了宗教战争,到了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定以后,宗教宽容取代了宗教冲突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2分);B、宗教宽容构成了西方近代科学理性和民主政治生长的温床,宽容精神首先从宗教领域开始出现,继而发展为一般性的宽容,从而使科学和民主的成长成为可能(3分)。

修道运动 修道的禁欲主义是起因于反对教会逐渐世俗化,在3,4世纪时兴起。而更早的潜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一教会及罗马帝国前,因基督教的宽柔政策,所以教会水准偏低、基督徒素质不齐。驱使许多向往崇高道德境界的基督徒隐遁到人迹罕至的荒野中去苦修。他们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作魔鬼的陷阱,持守贫穷、圣洁、顺服的誓言,每天祈祷、工作,有些甚至向外传福音。

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 “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

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

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产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宗教改革是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及茨温利,甚或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等人,分割了新教与旧教。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天职”观念 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用修道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在西方,天职观念将世俗职业看作神所安排的神圣使命,从而使世俗行为有了宗教意义。

二、论述题

1、分析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差异。8

A、希腊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和谐之美,它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将一切矛盾的东西都融为一体,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尚未发展到对立的程度,因此希腊文化具有一种原始的或童稚的美感(10分)。

B、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多有模仿,但是罗马文化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它把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片面地推向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极端,虽然罗马人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在精神方面却极为贫乏(10分);

C、基督教文化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从罗马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它的文化精神与罗马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以一种唯灵主义和彼岸主义与罗马文化相对立。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这种唯灵主义的理想并未能真正落实到教会实践中,其结果导致了基督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分裂和普遍虚伪,最终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15分);

D、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可以看作是对希腊文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片面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才走向了一个历史的合题,即试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将三种文化辩证地统一起来(5分)。

2、结合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具体情况来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文化变革的重大历史意义。6 A、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分别是德国的路德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和瑞士的加尔文宗(5分);

B、路德率先发起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格局。路德通过“因信称义”思想倡导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把信仰变成了个人的事情(10分);

C、安立甘宗的改革是由英国国王从上至下地进行的,它把国王的权力提升到罗马教会之上,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和立宪政治的发展,并且通过教产还俗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发展(10分);

D、加尔文宗改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天职”观念使得日常工作获得了一种宗教意义,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主义根据(10分);

E、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上述改革在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状态,客观上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彻底更新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生(5分)。

3、论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运动的实质及其对西方近代文化的不同影响。2

A、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于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特别是意大利地区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

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主张恢复自然人性的尊严和感性享乐的权利,它的基本特点是用人性的东西来取代神性的东西,用世俗生活来取代基督教的天国理想。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一批专门研究“人文学”的学者和艺术家,这些人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他们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表现手段,充分讴歌了人间生活和自然人性之美,揭露了罗马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虚伪。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15分)。

B、宗教改革是16世纪发生于北部欧洲即日耳曼语世界中的一场文化变革运动,它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虔诚质朴的德国基督教徒对罗马天主教会腐败虚伪行径的道德愤慨,也有北方日耳曼民族与南方拉丁民族之间由来已久的政治、经济矛盾。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纯洁信仰和重建道德,但是它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路德宗、安立甘宗和加尔文宗等三大主流教派(15分)。

C、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了人性的尊严,试图用感性的成份来充实基督教信仰,但是这场运动的结果却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影响层面也仅限于感性方面;宗教改革运动则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导致了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格局的分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并且把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10分)。

4、从基督教起源角度看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1

A、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的关系: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基本律法、一神教信仰和罪孽意识等东西,但是基督教也超越了犹太教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和律法主义限制,突出了唯灵主义、信仰主义和彼岸主义等特点(10分)。

B、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的关系: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为基督教奠定了重要的神学基础,使基督教摆脱了犹太教的直观性而成为一种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根基的神学体系,但是基督教却用神秘主义冲淡了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成份,以神学取代了哲学(10分)。

C、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关系: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苦难史,它以唯灵主义和理想主义来对抗罗马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虽然基督教在313年以后获得了合法性,但是它与罗马文化之间始终处于格格不入的抵牾状态,这种矛盾甚至一直持续到中世纪和近代(10分)。

D、综合而言,基督教汇聚了多种文化的因素,它把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复杂地融为一体,并且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特点。因此,基督教文化本身就是各种文化相交融的一个历史结果(10分)。

5.试从基督教道德的演变过程来说明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2

犹太教的一神教与罗马思想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这就为基督教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起初,罗马人严酷迫害基督教,强调博爱、平等、反抗压迫,故其势力不降反增,并最终成为罗马国教。在罗马的推广下,基督教遍布欧洲,进而同政权相结合,十分强调本教的一统性,残酷的迫害异教异端。随着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两大基督教中心的不断斗争,到1054年欧洲的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这一时期,基督教强调教会的神圣性和权力,基督教的衰落和腐败成为必然。故而从16世纪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教派,呈现出普世化、自立性和开放型的特点。

从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基督教的教义存在着许多矛盾。

基督教宣扬博爱、平等,却在实际上造成了更严重的屠杀和压迫。与此同时,一神论必然最终要和政权相结合才有滋生蔓延的市场。当和政权结合起来时,基督教俨然成为了肮脏的政治斗争的华丽外衣,从而堂而皇之的促成欧洲的混战,创制了比之前罗马文化时代更加残酷的迫害手段,为封建势力压迫人民提供了思想枷锁。

起初基督教被利用作为反抗罗马残暴统治的工具,是广大苦难民众的要求。但是,基督教的一神论和排斥异教使得其自身倾向于集权,最终审判思想使得基督教文化必然的赞成独裁专制。恰恰是原罪说从思想上镇压了反抗基督教势力的一切力量。

基督教信奉禁欲主义,同时强调教会权力。实际高级教职人员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这根源于一神论和天使说。作为上帝的代言人,高级教职人员顺理成章的有权享乐。这最终导致其衰落和腐败。

基督教文化作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世界的严重歪曲是最主要的内在矛盾。基督教从一出生就沦落为斗争、纷乱、屠杀、压迫、剥削的工具,同时愚化了百姓阻碍了其他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