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历史二轮复习:第18讲高频热点主题串讲 主题五 近代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2:58: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主题五 近代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1.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2.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2)维新思想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学习西方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3.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内涵与近代社会的进步。 (2)宗教改革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3)启蒙运动的内涵与人文精神的成熟。

■ 真题回扣

考向1 近代中外社会思潮交融与碰撞中对历史事物描述、阐释、评价的能力 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解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考必备

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近代西学东渐的两点影响

①西学的传入是发生在侵略及不平等的条约基础之上的,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②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考向2 运用史学研究方法考查同一时期中外社会思潮的差异及评价 2 [2012·浙江卷]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和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解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考必备

明清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 (1)社会条件

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渐趋衰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③思想文化: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宋明理学日益僵化,阻碍新思想的诞生;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冲击了封建文化,促进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发展。

(2)内容特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对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思想批判和继承,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结果和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