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5:2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
摘 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本文就汉字的一些特点和一些特殊用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关键字:汉字 文化 特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以下就汉字的一些特点和一些特殊用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假借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表示某个意义,历经几千年不变,如山、水、牛、羊、日、月、人等基本词汇。还有一些词在使用的过程中从它的本义出发,不断地引申出了新的意义,如“走”,它的本义是跑,引申出了后代的“行走”义;“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早晨是君臣上朝的时间,上朝时臣子要拜君,故引申出了“朝廷”、“朝代”、“朝向”、“朝拜”等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本稳定的词汇,加上变化不大的语法形式,才形成了汉语的稳定性,我们今天还能读得懂几千前的古代文献。这些字的形、音、义尽管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很大),但基本上还是三位一体,相伴着走到了今天。
汉语中也有这么一些字,在后代的文献中所表示的意义与它原本表示的意义毫不相干,既非本义也非引申义,也就是说它所记录的是
意义上与它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词;如果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它的读音与所记录的那一个词相同或相近。这时候这些字仅仅起了一个记音的作用,成了一个记音符号。譬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本是跳蚤义,它没有引申义,可在这里表示的显然不是它的本义,它所记录的是与它读音相同的另一个词“早”的意义。这就是汉字中的假借现象。
汉字里的假借可以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所谓的本有其字的假借,是指语言里已经有这一个字,使用者却不去用,而要用与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个字,如上面举的例子,就是有“早”不用,而用了一个“蚤”字。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通假。凡是读音相同或相近都可能造成通假。再比如:
以精兵待于幕北。(《史记·匈奴传》) “幕”通“漠” 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归”通“馈”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逝”通“誓” 俄而柳生其肘。(《庄子·至乐》) “柳”通“瘤” 千村薜苈人遗矢。(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矢”通“屎” 造成这种假借(通假)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因为古时候书写工具不方便,书写者为了图省事而有意挑选了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有的是最初的使用者想不起来那一个字而用了一个临时替代字,久而久之大家便跟着那样用,这种情况不客气地说就是古人的错别字;有的则是为了视觉上的雅观而有意地避免用俗字,比如上面举的“矢”字,相类似的还有不用“尿”而用“溺”等。
造字方法“六书”之一“假借”时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是说,语言中产生了某一个词,但在目前已有的文字中还没有造出
记录该词的字,(因为随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概念往往先于文字产生)于是从现成的文字当中挑选一个与要记录的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用来替代的字也同样只是起了一个记音作用,与它原先的意义也同样是完全不相干了。
二、谐音
关于谐音,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影响巨大,如若没有谐音,诗歌定会黯然失色许多。在谐音的诗歌中,又以爱情诗歌居多。对于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很多时候都会以谐音代替。由于古代的男女还不是那么开放,而其中却又不乏忠情的痴男怨女,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诗歌,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好的愿望,营造了美好的意境。例如: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
无不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与对伊人的思念与美好想象,可以说将自己的满腔思念都倾诉的淋漓尽致,更诉出了自己内心无尽悲苦。而谐音那种似有还无、隐约的朦胧美更是撩拨人的心弦,更能激起人们的美好想象。
谐音在一些对联中也会有体现,如: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