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东城高三二模语文高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10:5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 文 2018.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题。

材料一

墨作为书写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以石墨、朱砂填色。汉代纸料发明后,出现了一种以漆烟和松煤制成的丸状墨,这是日后用墨的滥觞。 .唐代是文化交流最广泛的朝代之一。唐末奚超避乱至歙州,见此地多松且质优,新安江水质极佳,因此留在此地制墨。因墨的主产区为歙州,故得名“歙墨”。其后奚超之子改进捣烟、和胶的方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制墨工艺的改进,让书写更加流利,也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制墨业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磋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创造“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喜欢墨又懂制墨,他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成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清代徽墨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规模,但陆续出现了曹素功、胡开文等制墨名家。这一时期徽墨出现了集锦种类的墨,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墨雕题材多取自山川、建筑、风光、典籍、典故、儒家、道家、佛家等,少则几锭为一套,多则几十锭为一套,徽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

由于社会动荡,近代徽墨的发展一度停滞,直至解放后制墨业才重新焕发生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徽墨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传统艺术文化的徽墨也注意吸收时代元素,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墨如同由传统文化之根生发的绿叶,它从传统文化中不断获得滋养,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扩充着中国文化的根系。

(取材于项颂的文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滥觞:“觞”读作“shāng” 意思是“酒杯” .

B.臻于:“臻”读作“zhēn” 意思是“达到(美好的境地)” .C.殆尽:“殆”读作“dài” 意思是“危险” .D.应运而生:“应”读作“yìng” 意思是“顺应” .

2.下列关于徽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墨的发展经历了石墨、汉代丸状墨、唐代歙墨三个阶段 B.唐墨以桐油烟为主要原料,墨色黑润,坚而有光,馨香浓郁 C.清代徽墨墨雕题材丰富,一块徽墨的装饰图案汇集多种文化元素 D.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徽墨坚持创新,不断充实中国文化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明代徽墨蓬勃发展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新原料的应用 B.新工艺的使用

C.雕刻技术的进步 D.文化人士的呼吁

材料二

作为传统工艺制品,徽墨因其装饰图案文化内容丰富,兼具实用与欣赏功能。

徽学中的新安理学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成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社会伦理纲常、个人忠孝节义则是徽州人处世安身的精神支柱。徽墨与徽州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象征性和教育性,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对后世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崇儒”文化意识

1

是徽墨装饰选择刻画内容的动因所在。【甲】

徽墨装饰在构图、布局上吸收了徽州新安画派的绘画表现手法。新安画派的画家借徽州地缘地貌为蓝本,强调师法自然。徽墨墨面装饰格调与新安画派画风比较接近。

制墨行业以文人为主要消费者,从一定意义上决定徽墨图文装饰必然要迎合文人的喜好。明万历后,徽墨制造商更注重设计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以迎合上层文人的审美趣味。徽墨中对于文人喜好的传统植物文化艺术符号的运用源自儒家的“比德”传统。【乙】

徽州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徽州人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徽俗习惯等能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了解与研究。制墨者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愿望及情感与趣味当作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制墨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审美需要,自然把这些化为审美对象灌注到墨面装饰中,在徽墨制品中观照自己,从中获得十分亲切而美好的审美感受。【丙】

(取材于宛俊勇的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对徽墨装饰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伦理观念 B.地域自然山水 C.文人审美趣味 D.创作主体追求 5.请将以下三项分别还原至材料二中的【甲】【乙】【丙】处。(3分)

A.清汪节庵“唤卿呼子谓多事”墨镂雕童叟对话人物风景图,四周辅以荷花、兰花雕刻,以君子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个体修养提供启示。 B.《耕织图》墨面图案记录了徽民生活中春耕、播种、浇灌、采收及弹花、纺纱、染练、绩织等生产和加工整个劳动过程,将徽州田野人家劳作等民俗自然情趣与文人大夫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画面生动,极富乡土气息。 C.《程氏墨苑》记录的圆形墨模《百子图》将民间各类儿童嬉戏的画面完整地整合于一幅图像之中,直接表达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的儒家“孝为仁本”思想。

【甲】处填 【乙】处填 【丙】处填

材料三

一直以来,我们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在感慨它们逐渐衰微甚至消逝。但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时代场景不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生存空间,但非遗在现代并非全无“用武之地”。

墨的发展其实与社会稳定有关。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追求提高,墨的市场就会扩大,徽墨自然无消失之虞。以前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墨大部分出口日本。日本人很重视汉文化,写毛笔字画毛笔画的人多,对墨的要求也高。而如今,墨的内销与出口比重基本持平,说明中国人也在逐渐重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墨厂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生活水平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科技的进步也赋予传统工艺不少便利。锅炉、电炉的使用都对改善成品墨的品质帮助不小。

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近年来徽墨更多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制墨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的属性。“让一般人都用得起、....用得好,这才是我做墨的‘初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这样说。..

他认为很多民间技艺都“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对于很多地方花巨资建博物馆、收藏馆,周美洪更多的是担忧,因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博物馆中很可能会“锁死”它的生命力。“不论是不是出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应该..成为少数人欣赏的奢侈品,而要走进千家万户。” ...

很多人看到“老胡开文墨厂只有100多个工人”“当前徽墨的原料采购困难”的报道后就自然而然的认同“百年老字号后继无人”的论断。事实上,老厂并非没有能力扩充人手与规模,只是根据市场研判,没有选择这样做而已。与其不顾市场规律盲目扩大生产,不如进一步弘扬国粹,有更多的人沉浸在书山墨海的传统文化中,就将给予徽墨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徽墨自然而然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对于其他非遗传承技艺,也没必要以“悲悯”的视角看待它们的日渐衰微,它们只不过是以最适合当前时代的姿态传承而已。

传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每个时代总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烙上新的烙印。它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新的元素,时过境迁,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

(取材于刘超的文章)

6.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三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末倒置:指有人只重视徽墨的造型,而忽视其文化价值 B.初心:指制墨者制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书写者的使用 C.锁死: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在博物馆中会脱离现实生活 D.奢侈品:指专属于部分财富拥有者的独特、稀缺、珍奇的物品 7.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本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观点的一项是(2分) ...A.开设昆曲选修课程,普及昆曲知识 B.参与宣纸文化体验活动,亲手制作宣纸

2

C.举行节气庆祝活动,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D.打造极品龙泉青瓷,获得收藏家青睐

8.材料三提到“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承不绝的原因。(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一)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

【1】

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2】

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

【3】【4】

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谓诗有工拙 工:精巧 .B.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无关 ..

D.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人籁一日不绝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B.非有心于变也 青取之于蓝 ..C.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 ..D.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 ..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