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16:24: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互联网+”道路客运的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简介:郭 平,现任中国道路运输协会行业政策研究部副主任。
当前国民经济进入改革深水区,创新新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社会最为关切的热门话题。国家也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于2015年7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宏观层面上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从“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及人工智能等与国家发展、社会经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11个方面指出了明确方向。
道路旅客运输(以下简称道路客运)行业作为交通运输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面临如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问题。针对道路客运面临“互联网+”的大环境、大趋势,客运企业如何应对经营模式、供需关系的变化,如何定位发展思路,客工委提出以下分析,供参考。
一、互联网+ (一)涵义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二)特点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单一行业的范畴,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引擎。中国的“互联网+”是用户行为导向的“互联网+”,而不是生产导向的。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出发点都是用互联网做原来的产业;而中国的“互联网+”是依靠我国的人口红利,通过掌握用户的核心数据来挖掘用户的行为规律,再反过来重组产业链,拿到对整个产业的定价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的实质,更是我国互联网产业超越发达国家的关键。
(三)内容
1.从社会层面来看,“互联网+”将助力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以及数据公开。
2.从产业层面来看,“互联网+”将带动新型产业发展,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3.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互联网+”将倒逼运营商网络建设以及智能终端的生产与更新。 (四)模式 1.用户思维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产生互联网思维。用户第一思维就是互联网思维的真实反映,主要是通过在归属感、存在感和参与感上全方位满足需求方:一是从用户的消费体验出发尽可能考虑满足所有消费需求;二是针对无限扩展的用户服务渠道和沟通渠道,实现营销全覆盖;三是建立完善的用户评价机制实现品牌体验感。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其核心就是一句话:让用户一直愉快地消费。
2.数据应用
大量数据资产将成为“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大量数据资产的真实意义不单单是在于其大,而是在于如何去挖掘其产生的衍生需求信息,以及如何通过我们创新运营管理,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形成数据应用的增值体系。例如某出行服务平台,通过掌握大量社会群众日常打车消费数据,按照用车时间、行驶距离、使用频率等系列指标划分客户群体类别,就对不同用户针对性推出一系列出行产品,致力于建立一个综合型同时又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出行平台,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其核心也是一句话:满足用户一切出行需求。
二、道路客运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在国家宏观经济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产业结构调整期和转型升级攻坚期三期叠加阶段的今天,交通运输业已经进入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民航平民化、高铁网络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和私家车普及化”的发展态势将逐步压缩道路客运“长、中、短”途的发展空间,道路客运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也难再现。2013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道路客运企业完成的客运量、客运营收和客运利润三项指标呈持续下降趋势,道路客运 “新常态”业已呈现。
1.道路客运班线经营受到市场调整发展空间的限制
目前,大部分道路客运企业营运收入,主要还是依托省会之间、省会与所在省地市之间、地市与地市之间旅客流量相对较大的干线运输。其利润空间及经营收益也相对可观,基本上是各道路客运企业的核心线路与生命支柱,而此类线路也恰好是高速铁路所关注与重点发展的路段。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的逐步推进必然影响道路客运的传统经济利润源,挤压道路客运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2.道路客运站场在市场中的客源主导作用明显削弱
长期以来,大部分道路客运企业秉承“站为依托、站运并举”的经营理念,加大对客运站房的改建、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管理的升级、客源组织的调整,以点串线、以点及面,有效增强了客运站场对广大旅客的吸附力,牢牢控制了区域内的主要客源,为道路客运产业整体效益的显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高铁、城际列车等轨道交通成为
旅客运输的主导力量,家庭轿车、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成为不同空间区域的有力补充,道路客运站场由于干线客源大量流失,短途客运呈现“高密度发班、多站点停靠”的特点,致使车站客源吸附力明显下降。
3.道路客运现有的服务品质缺乏市场竞争力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人民群众在出行需求上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便捷舒适乃至个性化的消费取向不断增强。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道路客运的速度优势、价格优势逐步衰减,在装备现代化、安全可靠性、服务舒适性等方面均与其他运输方式差距逐渐拉大,另外多小散弱的市场格局、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信息技术的应用滞后,使得整体服务品质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传统供需关系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国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车进站、人归点”,同时道路客运行业列为行政许可范畴,并逐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和文件,为道路客运行业繁荣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供给分析
从道路客运发展历史来看,不管是计划经济年代的运输服务为短缺产品,还是实行市场经济政策以来,道路客运经历过快速发展后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下,道路客运相关运输服务产品供给大多数仍以政府宏观调控、企业主动参与为主要供给模式。近年来,为适应运输市场需求的重大变化,政府主管部门已着手逐步调整相关行业管理政策,同时运输企业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寻求各种途径主动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出行需求。
2.需求分析
早期社会群众选择道路客运出行的需求较为简单,基本能够满足“走得了”就行,而且往往一个县城就只有一个汽车客运站。乘客所能拥有的权利,仅仅是通过固定的班车班次选择自己的出行计划,而对于相关运输服务供应商的企业信息、车辆信息、文化品牌、行径路线等基本没有自主选择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期供需双方关系的建立更多的是因为供给方具有政府行政审批的提供合法运输服务的身份,而乘客作为需求方不具备其他更多选择条件。
三、“互联网+”道路客运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便捷交通政策导向
《指导意见》重点行动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显著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1.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推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将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加快完善汽车健康档案、维修诊断和服务质量信息服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