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2 16:41: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模型指示的预定目标。 2、应用范例:它的应用三个步骤:
A 按照检测基础上的要求测验,并对照评分标准找出与检测成绩对应的标准分数,同时按照“综合性、均衡性、适应性”的计算方法评出等级,以确诊出运动员现实的基本状况;
B 根据训练模型确定出下一阶段训练过程的发展目标,并根据差距,确定训练重点,选择训练手段,实施严格的模式训练;
C 在预定的时间按照检测基础上的要求测验,以检查模式训练的结果,并对照评分标准找出问题,继而又进入新的一轮应用过程。
二、程序训练法:(一)释义: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名词) (二)结构与特点:(简述)
1、基本结构:由训练程序(由训练内容、时间序列和联系形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其中,每一构件又由不同的要素组成。从结构角度上看,程序训练法与模式训练法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控制运动训练过程依据的不同。模式训练法是以训练模型为控制依据,程序训练法则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至于程序训练法中的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及训练手段等构件的组成特点及具体功能可参见模式训练法中相应的内容。这里集中讨论的是程序训练法结构中的训练程序。训练程序由训练内容、时间序列和联系形式三个要素组成。
2、基本特点:A 具有系统化特点 ;B 具有定性化特点;C 具有程序化特点。
(三)应用:1、应用过程: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程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用评定标准、检测手段了解运动员的现实情况,以便修正教练员的指导方案或根据训练程序指出的内容继续实施程序训练。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程序指示的预定目标。(填空)
第三节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分解训练法:
(一)释义: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作用:动用分解训练法可集中精力完成专门的训练任务,加强主要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环节的训练,从而获得更高的训练效益。 (二)类型与应用:(填空)
1、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2、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3、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4、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到好处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关健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二、完整训练法:(一)释义: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二)应用:
三、重复训练法:(一)释义: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桎充分休息的练习方
11
法。(名词)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休息的方式通常采用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填空) (二)类型与特点:(填空) 类型 要素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供能形式 〈30秒 最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 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 四、间歇训练法:
(一)释义: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0—2分钟 次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坐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2—5分钟 较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坐、卧 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供能 短时间重复训练 中时间重复训练 长时间重复训练 (简述)基本功能:
1、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
2、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匹配的适应性变化;
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供能能力或糖酵解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4、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 5、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二)类型与特点:(填空) 类型 要素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心率指标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每次心率 供能方式 〈40秒 大 190次 很不充分 走、轻跑 120—140次 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三)应用: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适用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素质、技术训练,同时适用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运动项群中的攻防技术或战术的练习。
12
高强度间歇训练 强化性间歇训练 A型 40—90秒 大 180次 不充分 走、轻跑 120—140次 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B 型 90—180秒 较大 170次 〉5分钟 中 160次左右 不充分 走、轻跑 120次 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发展性间歇训练 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适用于一切需要这种混合系统供能能力和良好心脏功能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及素质的训练工作。
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适用于需要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项群的训练工作。 五、持续训练法:
(一)释义: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平均心率应在每分钟爱30—170次之间。 (二)类型与特点: 基本类型 负荷时间 心率强度 间歇时间 动作结构 有氧强度 供能形式 (三)应用:
1、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填空)适用于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素质训练之中,也适用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动作强度较高的素质、技术和战术的训练工作。 2、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
3、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有匀速、变速、法特莱克持续训练三种变化形式)法特莱克训练 是一种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已任的耐力训练方法。(定义)
六、变换训练法:
(一)释义: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定义) (二)类型与特点: 类型 要素 负荷强度 动作结构 供能形式 变化最大 相对固定 可在多种代谢形式之间变换 可变或不变 变换 以某种代谢形式供能为主 可变或不变 固定或变换 以某种代谢形式供能为主 负荷变换训练 内容变换训练 形式变换训练 短时间持续训练 5—10分钟 170次左右 没有 基本稳定 最大 无氧、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 中时间持续训练 10—30分钟 160次左右 没有 基本稳定 最大 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长时间持续训练 》30分钟 150次左右 没有 基本稳定 次大 有氧代谢供能 (三)实践应用:
1、负荷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适用于身体训练,也适用于技、战术训练。
负荷变换的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方式:(1)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2)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3)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
**、应用特点:降低负荷强度,可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负荷强度及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
2、内容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
13
**、应用特点:练习的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为变异组合,亦可为固定组合,练习的负荷性质符合专项特点,练习内容的变换顺序比赛的规律,练习动作的用力程度符合专项的要求。
3、形式变换训练方法应用:运用主要反映在场地、线路、落点和方位等条件或环境的变换上。 **、应用特点:通过变换训练环境、变换训练气氛、变换训练路径、变换训练时间和变换练习形式进行训练。(填空) 七、循环训练法:
(一)释义: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战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作用:
1、有效地激发训练情绪、累积负荷“痕迹”、交替刺激不同体位。徨训练法制结构因素有: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徨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徨练习的组数。
2、运用循环训练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 3、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
4、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 5、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的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二)循环训练法的类型:(简述循环训练法的结构与因素)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法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类型 要素 循环过程 负荷强度 负荷性质 供能形式 以磷酸原代谢系统为主供能 八、比赛训练法:
(一)释义:(定义)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有助于运动员全面并综合地提高专项比赛所需要的体、技、战、心、智各种竞技能力。 (二)类型:
基本类型 比赛规则 比赛环境 比赛过程 比赛对手 比赛裁判 教学性比赛 正式规则或自定规则 相对封闭 可人为中断 队友或对手 临时指定 检查性比赛 正式规则或自定规则 封闭或开放 不可中断 对手 正式指定 模拟性比赛 正式规则 封闭或开放 不可中断 队友或对手 临时或正式指定 适应性比赛 正式规则 开放 不可中断 对手 正式指定 以糖酵解 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间歇且充分 最大 速度、爆发力 间歇不充分 次大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基本无间歇 较小 耐力 以有氧 代谢供能为主 循环重复训练 循环间歇重复训练 循环持续重复训练
14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能训练释义:
(一)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填选)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
(二)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其基本要求分为简、合为大题)
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4、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二)体能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三)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四)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五)要体能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略)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一)定义: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二)力量素质分类:(填)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名)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名) 二、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最大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1、最大力量评定:2、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如何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具体说明举例)
(1)基本训练方法负荷量度的确定:
A负荷强度: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可控制在75%左右。
第一,力量训练必须有一个准备性的渐进过程,如对少儿训练,先是从40%左右的负荷强度开始,
然后再逐渐加大负荷强度。
第二,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强度,如90%~95%的负荷强度的训练。
B负荷数量(次数与组数):练习的重复次数与负荷的强度有很大关系,通常,以50%的负荷强度做20次为宜,每减少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5%的强度,重复次数则要减少两次。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