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考研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23:24: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组间间歇时间:间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持续时间和负荷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就应越长。此外,间歇时间的长短与参与工作的肌肉数量有关,局部肌肉参与工作,间歇时间可短些,参与工作的肌肉越多,间歇时间也应越长。

荷兰优秀速滑选手哈`库伯根据自己的实践荷兰优秀速滑选手哈`库伯根据自己的和实践和研究设计发展最大力量训练方案是:以80%的负荷强度重复做4~5次,4~6组,小休为2分钟,大休为6分钟。此外,他还设计了不同负荷强度交替训练的安排,如:

(80%~70% +50%~40% +50%~40% + 80%~70%)╳ 6 ~8组, 小休为1分钟,大 8次 12次 12次 8次 休为6 分钟,并提出恢复时间为48~72小时。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二)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试述发展?简)

1、负重抗阻练习;2、对抗性练习;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7、电刺激。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五)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掌握儿少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

2、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但坚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儿少不可进行大强度力量训练。

3、儿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4、儿童力量训练,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训练。 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释义:(一)定义:是指人体快速运动能力。

(二)分类: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 (一)反应速度的评定及训练:1、(略) 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简)

(1)反应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通过训练可使运动员注意力潜在的反应速度能力表现出来并稳定下来。

(2)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集中。

(3)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上。 (二)动作速度的评定及训练:1、略 2、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简)

(1)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相一致。

(3)在使用反复做某一个规定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的速度。 (4)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5)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强度大,需要的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16

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四)儿少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1、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反应速度:6~12岁反应速度提高幅度较大,9~12岁提高的更为显著。跑的速度(移动速度):7~12岁男女孩跑的最高速度的差别不大,到13岁以后,男孩逐渐超过女孩。(选择)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释义:(一)定义: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有机体自我保护的反映。训练会导致机体疲劳,疲劳的产生则限制着有机体继续承受训练负荷。(二)分类: 二、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有氧耐力的说不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有氧耐力的评定:

2、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试分析或试述如何发展有氧耐力?)(必考)

(1)持续训练法:

A 负荷强度:采用持续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强度相对较小,心率可控制在145~170次/分之间。这个训练强度对提高运动员心脏功能特别有效,对改进肌肉的供血能力、改造肌肉的直接吸收氧的能力也有特殊意义。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心率可通过公式:安静心率+(最大心率 – 安静心率)╳ 60%~70%来计算。

B 负荷数量:负荷数量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可承受大负荷量。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

C 工作方式:运用持续训练方法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工作方式很多:匀速持续跑(心率控制地150次/分左右,时间坚持在世小时以上,这种练习节省体力,效果好。);越野跑(工作时间1.5~2小时);变速跑;法特莱克跑。

(2)间歇训练法(简)(试述用间歇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的方法?)(必考) A 负荷强度:采用间歇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在工作进行中,心率可达170~180次/分。 B 负荷量;

C 间歇时间:一般要求机体尚未充分恢复、心率恢复到120次/分左右时,便可进行下一次练习。 D 休息方式:E 练习的持续时间:需半小时以上。 (3)循环练习:

(二)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

2、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训练负荷的确定:(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耐力?)

(1)负荷强度:提高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训练的强度为80%~90%,以使运动员机体处于糖酵解供能状态,其强度为80%~90%。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介于1~2分钟之间,若以跑为训练手段时,其距离一般以400米为宜。

(2)重复练习的次数与组数:3~4次,以保持必要的训练强度。练习的重复组数应视运动员训练水平而定,2~3组或3~5组。

(3)间歇时间:一种是次间间歇时间以恒定不变的方式安排,如每次练习之间休息4分钟等。另一种是采取逐渐缩短时间的方式安排,这样做有利于使体内乳酸堆积,达到较高值。组间的间歇时间一般

17

要长于组内间歇时间,以利于恢复。 三、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一)一般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和手段:(简) 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

2、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如速度滑冰、划船、自行车等。 3、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如排球运动中多次做滚动练习。 4、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 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儿少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掌握儿少耐力自然发展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耐力训练。 2、儿少耐力训练必须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3、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内容手段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只局限于长跑的练习,可选用活动性游戏、球类运动、骑自行车、滑冰、登山和循环练习等。

4、儿少进行耐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为持续训练法,此外,还可用法特莱克式的变速跑等。 第六节 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一、定义:(一)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填) 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 (二)注意柔韧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三)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四)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 (五)儿少柔韧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一、释义:(一)定义: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简)

(一)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 (二)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三)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

(四)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等。 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

一、运动技术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一)定义: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基本特征:(简)

1、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二、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18

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一)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 (二)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层含义。1、动作基本结构:由动作基本环节和环节之间的顺序构成。亦可称为技术的微观结构。2、技术组合:由若干独立的技术动作连结组成的集合。 第二节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一、 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简)

(一)主体因素: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2、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3、感知学能力;4、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6、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二)客体因素:1、竞赛规则;2、技术环境;3、器材设备与场地。 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简)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运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时应注意:(简)

1、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必须注意不要破坏动作的完整性。即动作阶段的划分应以下影响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不破坏动作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为准则。 2、少儿初学者善于模仿,对于一些不很复杂动作,可先完整练习后再分解练习。 3、一般来讲,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分解练习的比例相应越大一些。

4、“先分解后完整”或“先完整后分解”都来不是固定的学习、训练程序。教练员应根据技术动作的难度、结构及运动员年龄及心理特征等来确定采用什么方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问答题)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 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名)

第五节 运动技术评价

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

(一)目的任务:(填)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说不定的活动。 (二)基本标准:(填)实效性(结果)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19

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简)

第一节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一、技战术概述:

(一)定义: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二)构成:(简)

1、战术观念、2、战术指导思想;3、战术意识;4、战术知识;5、战术形式;6、战术行动。

竞技战术分类:(简、填)

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 阵形—、体力分配—、参赛目的—、心理战术— 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个人—、小组—、集体(合队) 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 进攻—、防守—、相持—、 按战术的普适性分类: 常用—、特殊—。

第二节 战术训练方法(简、填)

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三、虚拟现实训练法;四、想像训练法;五、程序训练法;六、模拟训练法;七、实战法。

第三节 战术方案的制定 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简) 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3、确定战术原则;

4、已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 5、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6、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7、比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8、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比赛前隐蔽工作。

比赛前隐蔽工作有:技术隐蔽、战术隐蔽、人员隐蔽、阵容隐蔽、器械隐蔽。

二、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简)

1、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2、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5、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第四节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简)

一、握项目制胜规律:定义: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

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名)制胜规律的组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制胜因素;其二是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二、培养战术意识; 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五、重视战术组合; 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