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第3篇现代文阅读专题十说明文阅读作业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5:06: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作业

真题精选

一、[2017·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会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花酒以贺新年,趋吉辟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辟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1.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节日饮食风俗 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 (2) 3.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河南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

寄托的希望和情怀 (1) 团团圆圆、吉祥美好 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者常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以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很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种,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因其纸质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作者:曹天生,有删改)

1.原创文章以“宣纸的‘前世今生’”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巧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

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却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释】 ①榫卯(sǔn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1)~(2)题。

(1)文章除了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和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