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3课时 能力提升历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48: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2018·淮北模拟)“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 )

A.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可知材料讲的是洋务运动,突出的是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故选C项。

2.(2018·孝感模拟)下列资料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中国进口 中国出口 1895年 1.7亿 0.28亿 1913年 5.7亿 1.66亿 增长 3.3倍 8倍 货物类型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工业经济水平不高但发展快 B.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解析:选A。据题干表格,可看出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增长分别为3.3倍和8倍,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题干中我国的货物类型以生活消费品和农业、手工业品为主,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故选A项。

3.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清政府的专制、腐败 B.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 C.欧洲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

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12-1920年为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不稳,使工业发展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故选B项。

4.(2018·洛阳期中)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

A.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解析:选B。材料“由7%上升到22%”“增长了近6倍”,表明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保护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压制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这期间中国依旧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故D项错误。

5.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

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

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时局的影响,故选D项。

6.(2018·安徽皖智教育联考)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国内舆论除《益闻录》外,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予报道,《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首创,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这说明当时( )

A.国内舆论对政治敏感问题并不关心 B.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遭国人抵制 C.剪辫运动最早是由国外华人发起的 D.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态度比较谨慎

解析:选D。据题目“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可知很少甚至不加评论,说明当时国内舆论对于剪辫这样一个政治敏感话题所持态度比较谨慎,故选D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如图),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探讨。(说明: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结构图中的要素进行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解析 解读总结材料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的观点,运用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史实进行说明论述。

答案 示例: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等,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说明:如能以其他因素加以论述,或者从社会生产力受阻、政策失误、旧制度的约束等角度来论述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不利影响,且言之成理亦可)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洛阳统考)下表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财政总收入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反映了( )

时间 1849 1882 1911 农业税收入 数额 3 281 3 071 4 810 比重 77 40 16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969 3 923 20 441 比重 23 51 69 其他收入 数额 —— 714 4 445 比重 —— 9 15 总收入 数额 4 250 7 708 29 696 比重 100 100 100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商业税)、官办企业收入、杂税等。 A.晚清税收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小农经济受到冲击逐渐解体 C.提倡国货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解析:选D。据所学知识结合表格可知因小农经济的瓦解,导致农业税比重下降,而民族工业发展是工商杂税收入比重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一现象表明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故选D项。

2.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消费资料进口比重远远大于生产资料进口比重,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这反映了( )

A.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