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4:3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乡愁》“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郑逸农
【设计特点】
运用“非指示性”教育自主成长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具体体现为“三自主、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的引导体现为主动说明,说明学习的任务、时间、方法、要求等: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体现为有效组织,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去,不做旁观者和无关者: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的引导体现为及时促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方式是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学习心得,在交流和介绍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由浅入深。
在学生意识上,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在教学程序上“先生后师”,任何教学环节都先由学生主动、独立地学起来,有了学习心得和基本体验后教师再教,以教促学。第二,在教学对象上“面向全体”,遵循“三个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第三,在教学构设上“三多三少”:归纳法教学运用得多,演绎法教学运用得少;学习方法引导得多,知识点机械堆砌得少;学生学的时间多,教师教的时间少。
在学科意识上,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准确把握学科性质,防止泛语文课、泛人文课。第二,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文体特点来选择。第三,精确设计教学程序,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必需的,且环节之间是步步提升的。第四。精确设置学习题目,少做练习题,多读课外阅读书目,前者要数量少、质量高,后者要有利于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同时得到提高。
本设计为诗歌类文本基于自主体验的“非指示性”教学设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诵读实践,自主体验文本的情感、内容、语言等,在体验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本设计的标志性环节为“四读”:一读,体验情感之美;二读,体验内容之美;三读,体验语言之美;四读,体验节奏之美。
【设计步骤】 一、教师激趣导入
故乡,是我国诗歌永恒的话题;思乡之情,从古代一直吟诵到现代,古老而
又新鲜。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将给我们带来另一番感悟和体验。
二、讨论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
先讨论学习方法:学习诗歌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先让每人独立思考,并在以上下桌四人或六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内自由表达,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以使学生的基本共识更清晰:语文学习不能被动听讲,而应自主实践;—首诗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三自主”:自主诵读、自主体验、自主欣赏。
再讨论学习内容:学习一首诗歌,我们先体验和欣赏什么,再体验和欣赏什么?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体验和欣赏诗歌的哪些内容?
先让每人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接着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共识,并在交流中形成全班共选性的学习主题:如果站在学的角度,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学习,诗歌值得体验和欣赏的首先是情感的美,其次是表达情感的内容的美,再次是表达内容的语言的美,还有就是表达语言的节奏的美;其中的内容包括意象,其中的语言包括韵律。
这一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站在自己学的角度来确定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讨论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诗歌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会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成学习主人的过程。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诗歌该怎么学、学什么。以后他们离开老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
三、一读,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自由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读完后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首诗表达了惆怅、悲伤、哀痛的情感。
接着深入一步学习。首先让学生根据文本的话言来推测作者的情况,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
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最后教师说出自己的理解,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识:
我先结合诗句来说说。诗一开头便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表明作者是一个少小离家的游子,靠写信来联系母子感情。诗的第二节写“长大后”“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表明诗人继续漂泊,用船票来连接夫妻感情。第三节写母亲去世,“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表明作者母亲已经去世,诗人感到了孤单。第四节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说明作者出生在大陆,居住在台湾。
我再跳出文本诗句,借用另一位诗人流沙河的评论,来介绍作者情况:“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 年)。”“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溶哀愁于物象》,载《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1995年版 )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出惆怅、悲伤、哀痛的沉重分量。
四、二读,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诗歌的内容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或物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这些内容或物象有怎样的特点或美感,如果这些内容或物象的修饰语也有值得赏析的,也请找出来赏析一番。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说出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们的认识:
作者表达乡愁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巧妙地选取典型的内容和物象来表现。 作者先后用四个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物象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邮票”表达的是“小时候”母子分离的愁苦,“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