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9:44: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反思集
1.《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2.《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3.《烟台的海》教学反思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习作一教后记 练习一教学反思
5《卢沟桥的烽火》教学反思 6.《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教学反思 8.《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9.《词两首》教学反思 《如梦令》
《渔歌子》教学反思
10.《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11.《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 12.《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14.《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16.《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17.《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18.《广玉兰》教学反思 19.《夹竹桃》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21.《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 22.《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23.《孔子游春》教学反思
24.《明天,我们毕业》教学反思
1.《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2 《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手法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先播放了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让学生欣赏之余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酝酿感情,为朗读奠定基调,果然在朗读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后,我又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又是具有‘母亲的情怀’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无私的伟大的精神。但学生的回答很难明显区分这二者的不同,仔细想来,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没有必要将哪些句子是写“无穷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写“母亲的情怀”这样截然分开来理解。只要学生能从诗句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
亲的情怀”这两个特质即可,哪怕从同一个诗句中既领悟到长江无穷的源泉,又感悟到长江母亲的情怀,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是应该得到肯定。
2.《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3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被三亚落日的“美”深深地陶醉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后,就抓住“三亚落日美在何处”贯穿教学,抓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也随之变化“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入水”来感受日落的整个画面,并抓住“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等绘色的词;又抓住“快乐”、“抖落”、“悬在”、“顽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态的词语来指导朗读。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对“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反复品读课文,仔细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查阅有关资料,因此,课堂效果很好。尽管如此,仔细回顾,总结反思,仍不乏几许遗憾,而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做好“作者先描写三亚的热带风情是为了表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的引导。如果能弥补这一点遗憾,相信这节课定会更精彩。 我相信:找到问题所在,就是取得下一次成功的保证。
3.《烟台的海》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2 《烟台的海》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第一节中的“独特的海上景观”,展现了了中国沿海城市——烟台在冬、春、夏、秋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具体描绘了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和秋天的高远的特点。最后一节对全文作了总结——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这一句子既概括了烟台这座城市的特点,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烟台的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作为突破口,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烟台四个季节海的不同特点,再抓住“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这句话让学生体会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富足,从而表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教学时,我通过板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示意图。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们了解了:从金华——罗甸——双龙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游览过程,接着我们分了三个板块:一、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三、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我结合“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习作一教后记
一说起作文,同学们就开始抓耳挠腮起来。一个寒假,他们都没有接触作文,总觉得作文无事可写。好在习作一要求学生写的是《童年趣事》,整篇文章围绕着一个“趣”字展开。我通过让学生们回忆过去发生的有趣的事,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最后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两三个故事为例,注意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并进行了作文的讲评。
实际上,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只有有了强烈的情感,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练习一教学反思
练习一的《语文与生活》,目的是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能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学第一部分时,我重点让学生比较了比喻与拟人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听别人说一说自己写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诵读与积累》部分,通过自读——竞赛背诵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在学习了这些描写冬季的词语之后,我们又补充了有关春季、夏季、秋季的成语,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达到了教学目标。
5《卢沟桥的烽火》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上课时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二战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侵略我国本质和原因,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对他们的侵略行为表示愤慨,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另外,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的要求自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把事件经过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地掌握了,学习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6.《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是反映二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女为保住藏在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德国军官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