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弟子规》中“孝”文化的弘扬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3:00: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弟子规》中“孝”文化的弘扬

作者:冯文全 王馨兰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11期

[摘 要]《弟子规》是中国传统蒙学的典范之一,其中所倡导的“孝”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入研究《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思想,将《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渗透到现实生活,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和平友善的人际关系,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坏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 [关键词]《弟子规》 “孝”文化 青少年 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 B8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1-0039-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08

《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都是从“孝”开始的。《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2]指的就是老人与儿女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血缘亲情。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因此子女理应对父母尽“孝”,并且从少时做起。研究《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总结《弟子规》中的“孝道”思想,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使青少年具备崇高道德品质,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 一、弘扬“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孝”道在我国传统道德品质里占有重要地位。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3]尧帝与舜帝教化天下的道理、国家昌盛的原因,就是人人“孝”。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能行“孝”,那么这个国家民众的道德修养水平也一定较高。如果人人都能具备高标准的道德品质,那么美满家庭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能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了。因此,大力弘扬《弟子规》中的“孝”文化,让青少年学习《弟子规》中“孝”文化的精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

《弟子规》说要“首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一个孩子早早就能懂得尊重自己的长辈,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他一定也学会克己复礼了。《弟子规》中不但提倡“孝”,还强调“悌”,这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悌”的对象不单是家里的兄弟姐妹,还能引申至邻里乡亲、陌路生人等等。当一个孩子能够对自己周遭的所有人都恭敬有礼,那么他的道德修养水平也一定很高了。

(二)“孝”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子女与父母发生矛盾,或学生与老师发生矛盾,然后这些孩子做出不良行为产生恶劣后果的新闻。这主要是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如果父母对孩子无底限地娇惯和纵容,就会让孩子变得自我、自大,任性妄为,不顾长幼尊卑,不懂礼节礼貌,进而做出许多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应从小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学会敬老、尽“孝”。《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4]当与父母产生矛盾时,青少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态度谦逊、尊重父母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好好和父母沟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推而广之,青少年在面对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时,也应当以兼爱礼让的态度对待。当“孝”成为与人相处的良好生活态度时,和谐的家庭情况和稳定的社会状态也就得以维系了。

(三)“孝”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弟子规》是清代的童蒙读物,其中所编撰的内容正是对中华民族历朝历代都大力弘扬的优秀品质的总结。让青少年仔细品读《弟子规》里面的“孝”文化,用心学习,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这种优秀的道德品质,然后代代“孝”、辈辈传,就能够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孝”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应对当下大量空巢老人的问题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也很不平衡,所以许多年轻人都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这就导致大量留守空巢老人的出现。根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有许多都存在着心理、生理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对家中长辈更加关注和关心,也可以提醒他们的父母多多和家中的老辈联系,常回家看看。青少年外出学习或工作后,也会更加关心父母,即使不能经常和他们见面,也会托人照顾他们,或者多给他们打电话,陪他们聊天,尽量避免空巢老人产生不良的情绪或者心理问题。 二、践行“孝”文化的具体要求

《弟子规》总叙中指出:“首孝悌,次谨信。”[5]“孝”是中华民族首要的道德品质。《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6]。父母生育子女,教养子女,含辛茹苦,因此子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对他们尽“孝”。具体该如何尽“孝”呢?《弟子规》认为“孝”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待父母的良好态度上。当父母有需求、欲教诲、亦或问责子女的时候,子女应当以积极的、恭敬的、虔诚的态度回应。其次,孝顺父母还应当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生活实处。 (一)要赡养父母

在身体养护方面,要照顾好父母的生活、养老、生病及至送终;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早上都要早起主动向父母请安,每天夜晚都要尽量让父母睡得安稳。冬日里要注意让父母保暖,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日里要让他们感到清爽凉快;当父母生病的时候,要日夜不休地守护在他们身边,全身心照顾他们,让他们能及早康复;当父母亡故以后,内心要永远惦记着他们,要因他们的离世时感悲戚,并且要求自己在三年之内都不要饮酒吃肉、作乐享受;在祭祀父母的时候,要怀有一颗诚挚的心,该注意的规矩以及该行的礼数都要做到位,对父母的恭敬态度要和父母在世时一样。正如《孝经》中所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就做到养父母之身了[7]。 (二)要心忧父母

“儿行千里母担忧”,要虑及父母的担忧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外行事的时候,出远门一定要告诉父母一声,平安归家后也要立即告知父母。倘若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就尽量要让自己有稳定的住所,少搬家,工作不要换太勤;在处理自身事务的时候,做的决定以及准备的行动都要告诉父母,和他们商量完以后再行事;身边的好东西、小物件,不要偷藏着自己享用,私自偷藏这种行为会让父母感到寒心;在行为习惯方面,要按着父母的规矩来要求自己。父母喜欢的、想要的,要想尽办法去满足,父母不喜欢的,要尽量避免;要时刻谨记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品质,让父母不再为自己忧心和操劳。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8]这就做到了乐父母之心了。

(三)要维护父母良好的声望,不能愚忠愚孝

《吕氏春秋》里说:“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面对父母的过失时,子女要以虔诚的、耐心的、温和的态度,对父母的过错“进谏”。《十三经注疏》中赵岐对孟子“不孝有三”的解读,其一便是“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10]。因此子女对待父母的过错,要以恰当的方式去谏言,不要让父母因一些过错或不当行为而落人口实。《孝经》里有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11]这就做到了护父母之名了。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12]当一个人对父母在其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周到,真正做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3],就是正确行“孝”,也就具备诸德之本了。 三、培养“孝”德的具体方法

《后汉书》说:“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14]既然“孝”是“众善之始”,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一个人具有“孝顺”的良好品德呢?我们可以从《弟子规》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

(一)故事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