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系统解剖学课程教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试验教学中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36: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形态学实验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授课内容 授课方式 授课对象 形态学实验Ⅳ 端脑 实验课 教师及职称 学时数 授课学期 临床医学系七年制 端脑: 1.掌握端脑的外形分叶及主要沟回;功能定位及特点;纹状体组成;内囊位置、分部、及主要纤维的位置。 2.熟悉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纹状体的功能;侧脑室。 3.了解纹状体的纤维联系;古旧皮质;Brodmann分区;髓质纤维联系;边缘系统。 3 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要求) 1.端脑外形(30分钟)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2. 端脑皮质(30分钟) (双语教学用*注明) 3. 端脑髓质及基底核(45分钟) 4. 观察标本模型(15分钟) 重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内囊、边缘系统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内囊、基底核。 教学方法 专业词汇要求 教具准备 复习思考题 要求自学内容 教材及参考书 教学网站网址 传统教学+多媒体 见详细教案 挂图、模型、标本、课件 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的纤维束 1.陈季强 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册)科学出版社医学出版分社 2.郭光文.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备注 授课详细教案(具体教学过程) 【实习要点】 1.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分叶。 2.胼胝体的位置、形态。 【实习材料】 1. 端脑橡胶模型 2. 端脑冠状切面、矢状切面,水平切面标本 注解 【实习内容】 观察: 1.大脑半球外形:取大脑半球标本,首先辨认其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然后依次观察: (1)大脑半球的叶间沟和分叶:三条叶间沟是: 外侧沟:是大脑半球上外侧面上的自前下行向后上的一条深裂,并延续至大脑半球的下面。 中央沟:在外侧沟的上方,自半球上缘中点的稍后方,斜行前下。几乎到达外侧沟,沟的上端还延续至半球的内侧面。 顶枕沟:自半球内侧面,胼胝体后端的稍后方斜向后上方,略延伸至半球上外侧面。 分叶:额叶位于中央沟之前,外侧沟的上方;顶叶在中央沟和顶枕沟之间;枕叶为顶枕沟后方的部份;颞叶位于枕叶的前方,外侧沟的下方;岛叶隐于沟的深面,略呈三角形。 (2)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 上外侧面:主要观察下述沟、回 在中央沟的前方寻认与其平行走向的中央前沟及其位于两沟之间的中央前回。在中央前沟的前方寻查大致与半球上缘平行走向的额上沟和额下沟,以及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在中央沟的后方寻认与其平行走向的中央后及其位于两者之间的中央后回。 在颞叶的上部辨认颞上沟。它与外侧沟大致平行走向。外侧沟和颞上沟之间的脑回,即颞上回。 在颞上回的后部,外侧沟的下壁处可见数条短而斜行的脑回,即颞 横回。 在顶叶的下部,辨认环绕颞上沟末端的角回。 内侧面:主要辨认以下结构。 距状沟:位于枕叶内,呈前后弓状走行并与顶枕沟的下端呈“T”字形交叉。 扣带回:为紧位于胼胝体背侧和头端的脑回。 中央旁小叶:位于扣带回的背侧,分前后两部,分别为中央前、后回在半球内侧面的延续部份。 侧副沟:在距状沟的下方,呈前后方向走行,自枕叶伸向颞叶。 海马旁回:为侧副沟前部上方的脑回。 下面:主要观察嗅球和嗅束的位置和形态。 2.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在大脑水平切面标本上,自浅入深观察: (1)大脑皮质:比较不同部位的厚度差异。 (2)基底核:首先在基底核模型观察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体的形态及其与背侧丘脑的位置关系,然后观察大脑水平切面标本: 豆状核:呈三角形,位于背侧丘脑的外侧,两者之间隔以白质纤维板。豆状核被穿行其间的两层纤维板,分隔为内、中、外三部份。外侧份为壳,其余两部份为苍白球。 尾状核:被切成前、后两部份,分别位于丘脑的前、后方,前部较大,是尾状核的头,后部较小,是尾状核的尾。 杏仁体:因其位置较低,在此种切面上不能看到。 (3)大脑髓质:主要观察如下结构。 胼胝体:观察脑的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可见胼胝体,略呈钩状,后部粗厚并弯向后下。在冰冻脑纤维剥制标本上,可见胼胝体是由联系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构成。纤维呈扇形广泛联系两侧大脑半球。 内囊:在冰冻脑纤维剥制标本和脑水平切面标本上,内囊是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的宽厚白质层。白质层的纤维是由上行的感觉纤维束和下行的运动纤维束构成。一侧内囊呈夹角向外的“<”形,可分为三部:前部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称内囊前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