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9:38: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内容

1. 预应力钢绞线面积估算、布置及校核; 2. 截面几何参数的计算;

3. 确定张拉控制应力,进行预应力损失估算; 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截面、斜截面承载能力计算; 5. 应力验算;

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性验算; 7. 变形验算及预拱度设置; 8. 锚固区局部承压设计计算 。 9、图纸绘制:预应力钢束布置图。 二、设计步骤 (一)准备工作

1、设计题目,设计用的原始数据和有关资料由指导教师以设计任务书的形式发给学生。

2、学生接到设计任务书后,首先熟悉所给的原始资料 , 明确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 (二)预应力钢绞线面积估算、布置及校核

预应力混凝土梁钢筋数量估算的一般方法: ? 根据构件正截面抗裂性确定预应力钢筋的数量。 ? 由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确定非预应力钢筋数量。 ? 预应力钢筋数量估算时截面几何特性可取构件全截面几何特性。

(1)按构件正截面抗裂性要求估算预应力钢筋数量

全预应力混凝土梁按作用(或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进行正截面抗裂性验算,计算所得的正截面混凝土法向拉应力应满足式(1)的要求,可得到:

(1)

(2)

Ms——按作用(或荷载)短期效应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Npe——使用阶段预应力钢筋永存应力的合力; A——构件混凝土全截面面积;

W——构件全截面对抗裂验算边缘弹性抵抗矩; ep——预应力钢筋的合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轴的距离。

A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式(3)可以得到:

(3)

求得Npe的值后,再确定适当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并扣除相应的应力损失σl(对于配高强钢丝或钢铰线的后张法构件σl约为0.2σcon ),估算出所需要的预应力钢筋的总面积Ap = Npe/(1-0.2)σcon。

Ap确定之后,则可按一束预应力钢筋的面积Ap1算出所需的预应力钢筋束数n1为:

n1 =A p/ A p1

(2)按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估算非预应力钢筋数量

在确定预应力钢筋的数量后,非预应力钢筋根据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来确定。对仅在受拉区配置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以T形截面梁为例:

第一类T形截面:

(4)、(5)

第二类T形截面:

(6)、(7)

估算时,先假定为第一类T形截面按式(6)计算受压区高度x。若计算所得x满足x≤hf’,则由式(5)可得受拉区非预应力钢筋截面积为:

若按式(6)计算所得的受压区高度为x>hf’ ,则为第二类T形截面,须按式(8)重新计算受压区高度x。若所得x≤ξbh0且满足的限值条件,则由式(7)可得受拉区非预应力钢筋截面积为:

若按式(8)计算所得的受压区高度x>hf’且x>ξbh0 ,则须修改截面面尺寸,增大梁高。

《公路桥规》规定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受拉普通钢筋截面积不应小于0.003bh0,其中b为截面宽度,h0为受弯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预应力筋的布置 1)束界

把由E1和E2两条曲线所围成的布置预应力钢筋时的钢筋重心界限,称为束界(或索界)。

图1 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束界图

2)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原则

(1)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应使其重心线不超出束界范围。

(2)预应力钢筋弯起的角度,应与所承受的剪力变化规律相配合。 (3)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应符合构造要求。 3)预应力钢筋弯起点的确定

预应力钢筋的弯起点,应从兼顾剪力与弯矩两方面的受力要求来考虑。

(1)从受剪考虑,应从主梁Vd≥Vcs的截面开始起弯,以提供一部分预剪力来抵抗作用产生的剪力。一般是根据经验,在主梁跨径的三分点到四分点之间开始弯起。 (2)从受弯考虑,应注意预应力钢筋弯起后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