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想和做》(语文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2:18: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想和做》教学设计

巢湖市柘皋中学 葛庆国老师

◆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议论文,篇幅比较简短,文字深入浅出,文章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妥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极具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题目(即论题)“想和做”中作者侧重阐述的“想”的一面,找出本文表述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句,总结出中心论点,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

2.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清道理和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照进行论证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更适宜默读,在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批评这两种态度的语气和感情。让学生发表看法,互相启发、补充,激发兴趣和思考。

◆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总结本文在“想”和“做”的结合方面带来的启示,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清道理和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照进行论证的方式。 ◆ ◆ 课前准备 ◆ 搜集资料,研读课文,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本文作者胡绳(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 二、走近作者

胡绳,我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第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第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第8段):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会动脑筋。

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深化中心论点。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列举了几个事例?用原文概括性语言或自己归纳出来。

答案:全文列举了七个事例:A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B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C人类文化怎样不断地进步的;D人怎样学会以游泳的;E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F另一些同学能想出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G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的学术团体。

2.课文论述了什么道理?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述这些道理的?

答案:道理之一:“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是通过上述事例A、B、C来论述的。道理之二:“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这是通过上述第一组事例D和第二组事例E、F、G来论述的。

3.分析下面5句话在原文各段中所起的作用是“归纳”作用还是“过渡”作用。 A.第6段中“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过渡) B.第5段中“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归纳) C.第2段中“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过渡) D.第7段中“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归纳)

E.第9段中“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断的去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归纳)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的议论文。题目“想和做”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围绕想和做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阐明了两者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1.抄写字词积累

2.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听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