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导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2:30: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言文复习专题 主备人 刘士安 审核 高二年级语文组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教学目的:掌握常见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常见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课前预习案 一、专题说明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也可以算作一种“修辞”现象。所谓词类活用,指的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由某词类临时充当其它类词,并相应改变了它的意义。一般来说,主要词类的语法功能是相对稳定的,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如果我们看到某个词在文言文中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以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它就算是活用了。正确的解释词类活用,对于我们疏通文言语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些年来,词类活用很少在高考中单独设题,但是再对实词的解释判断和文言语句翻译中,词类活用仍然是重要的考查点。 二、解释概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一)一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顺口溜 (定)+主+〔状〕+ 谓+(定)+ 宾<或+补> 主谓宾 定状补, 一般成分弄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讲谁或什么,陈述主语是谓语; 动词涉及人和物,涉及成分叫宾语; 修饰限制是定状,补充说明就是补; 定语用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还有标记的地得,帮助分清定状补; 注意位置和关系,认真分析莫疏忽。 (二)【典型例题】 我们来看一组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 1、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山东题) 翻译: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解析:这几个句子结构简单,考查了“食”和“故人”的解释,“食”存在多音多义,“故人”是一个常见的固定说法,比如“故人具鸡黍”。除此之外,就是“止”的用法了,这个词虽然也可以支配宾语,但根据语境,我们也常把它当使动用法来解释,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再比如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门宴》)。 2、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辽宁题) 翻译: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解析:这几个句子所含的知识点比较多,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既”加动词,有“自”加动词,有实词虚词意义的推断,也有省略的情况需要补足。其中“甚礼异焉”就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1

“礼”在副词“甚”的后边,处于谓语的位置,要活用为动词;“异”是一个形容词,也要活用,根据语境,不可能活用为名词,要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由此也可以推定,“焉”是代词,作宾语。 3、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江西卷) 翻译: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解析:这几句话没什么难点,唯一的问题是“不名博”可能拿不准,不知道“博”怎么讲,从而也就不知道“名”怎么讲。其实“博”是我们学过的,选修模块《史记》中的《淳于髡》一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六博”就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博”就是指棋类游戏。知道了名词“博”的意思,就可以推定“名”是意动用法。 4、诏不许,然甚壮其意。(广东题) 翻译:(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解析:可以很容得判断出“壮”是意动用法。 【答案和解析】?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 5、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安徽题) 翻译: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释:“窍而吹之”是个相对固定的结构,可推断“窍”名词用作动词。 (三)找出下列语句中词类活用的,品味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奥妙——化平实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1、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花,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2、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名词作状语 狼奔豕突 蚕食鲸吞 星罗棋布 土崩瓦解 烟消云散 笔记 盆栽 笔直 瓜分 蜂拥 野战 上诉 敌视 奴役 三、整体梳理: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 ?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 ?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活用为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四、课前自主练习: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加以归类。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 ?左右欲刃相如。?人...皆得以隶使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范增数目项王。.....⑴吾师道也?? ⑵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⑶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⑷吾从而师之。......⑸常以身翼蔽沛公。 .⑹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⑺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复习专题 主备人 刘士安 审核 高二年级语文组

? 臣:使??为臣 ⑷ 师:以??为老师 ⑽ 宾客:以??为宾客 ⑼无乃尔是过与? ⑽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名词+(代词、名词)作宾按照下面四种类型对上面20句话加以归类(只需把该句序号填在下列相应类型后边) 语 名作动 意动或使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⑹、⑻、⑼ 名词活用为状语:?、?、?、?、⑵、⑶、⑸、⑺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⑷、⑽ 课后巩固案 结合本课时所学内容,找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名词,解释其意义和用法并指出其所属方法规律类型。 示例.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衣:名作动,穿衣服 属规律三)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1.遂王天下。 (就称王于天下) .2.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 .3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5.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 .6.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7.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8.左右欲兵之。 (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9.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10.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11.秦伐韩,军于阏与。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12.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1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14.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1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17. 嫂蛇行匍伏。(“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 .1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18.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 ..课堂探究案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下列各组句子中名词活用的方法规律: 示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左右欲刃相如。⑹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水:游泳 ? 刃:用刀杀 ⑹ 下:咽下 规律一: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名词 名作动 组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⑼无乃尔是过与? ..? 树:种植 ⑼ 过:责备 规律二: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词+代词 名作动 组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⑴吾师道也?? ...? 帝王:称帝称王 ⑴ 师:学习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名词 其中一个名作动 组三:?范增数目项王。 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目:使眼色 ⑻ 王:称王 规律四: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副词+名词 名作动 组四:?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⑵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⑶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上:向上,下:向下 ⑵ 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⑶ 南:向南,西:向西 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时间、方位等)名词+动词 名作状 组五:?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人皆得以隶使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⑸常....以身翼蔽沛公。⑺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 目:亲眼,耳:亲耳 ? 隶:像对奴隶一样 ? 船:用船 ⑸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⑺ 船:乘船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名词+动词 名作状 组六::?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韩信拜将》) ⑷吾从而师之。 ⑽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

拓展补充 一:名词活用的特殊情况 ①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有的省略介词),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复习专题 主备人 刘士安 审核 高二年级语文组 例如: K. L.两句 7.的字短语:是由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等加上的组成的短语。例:吃的、穿的、用②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M. N.两句 的、别人的、大家的、集体的、小明的、红的。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O. P.两句 四、现代汉语词类表 二、名词活用歌: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现代汉语之短语及短语的类型 一、什么是短语? 词和词组合起来构成短语(也叫词组)。例:“吃”是一个动词,“米饭”是一个名词,它们组合成“吃米饭”就成为一个动宾短语。 短语的构成方式有两种:(1)是依靠语序来完成,也就是用语排列顺序来组成,例:追求幸福、挖野菜。(2)依靠一定的虚词组合成短语,例:心中的话(“的”是结构助词)我的理想,战争与和平。 二、短语的类型 从结构关系看,短语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主谓短语:是由两个表示陈述与被陈述关系的词组成的短语,表示陈述的是主语,(一般在前)用来陈述的是谓语(在后面)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例:老师讲课,大家唱歌,我们高兴,心情好,环境美,变化响,担子重,精神饱满,阳光灿烂。(名词+很+形容词);(名词+在+动词) 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分组成的短语。其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中心词,修饰名词的成分是定语(有的定语后用“的”)例:我的老师、我的妈妈、宁静的校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成分是状语(有的状语后用“地”)例:小心地翻阅、迅速地提高、刻苦地学习,定词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关系例:一个顾客、更加坚强、完全相信、多么漂亮。 3.动宾短语:是由动词和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一起组成的短语。其中受动词支配的是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宾语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爱好文学、安排工作、吃包子、写文章、修铁路、(夸奖她)、写字。 4.后补短语:是由动词和在它后面起补充说明的成分一起组成的短语,起补充说明的成分是补语(有些补语前用“得”)例:洗得干净、大得多、暗得很、盛满、吓跑、热死了、好极了、打量一番、翻了一阵。 5.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例:报纸杂志、听说读写、雄伟壮丽、跳舞唱歌、妈妈爸爸和我。 6.介宾短语:是由介词和后面的宾语一起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时间、方位、处所、对象等。例:对大家说、在学校、比我高、往北边走。 3 名称 定义 语法特点 类别 举例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前可加数量词,不能加“不”、具体名词 人 牛 山 水 名词 词。 “很”副词。 友谊 立场 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了”。 抽象名词 观点 思想 表示方向位置的词。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 方位词 东 西 南 北 我 你 他 代词 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且不人称代词 我们 词。 带修饰成分。 指示代词 这 那 这里 疑问代词 谁 哪 什么 词前可加副词。 不及物动词 醒 病 觉悟 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词后可加“着”、“了”、“过”(自动词) 变化的词。 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完及物动词 看 写 打 成或过去。 (他动词) 调查 讨论 认动词 为 表示可能、必要或愿词后不能加“着”、“了”、“过”表示可能 能 能够 可以 望的词。(能愿动词时态助词。 表示必要 该 当 应当 或助动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表示愿意 敢 肯 愿意 表示动作趋向的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 趋向动词 来 去 上 下 进来 出去 词前可加副词。 性质形容词 大 小 英明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词后可加“着”、“了”、“过”或状态的词。 时态助词,表示持续、完成或过状态形容词 雪白 去。 红通通 基数词 百 千 万 亿 序数词 第一 第二 第三 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与量词结合,称数量词。 分数词 百分之二十 倍数词 一倍 十倍 百倍 概数词 几(个) 一百上下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与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名量词 一把(镰刀) 的词。 结合。 (物量词) 一屋子(人) 动量词 去一次 说一遍 修饰、限制动词、形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前表示程度 很 太 最 非副词 容词或其他副词的作状语。 常 词。 不能和名词组合。 表示范围 都 全 只 统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