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6:20: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游击队歌》说课稿

一、说大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其中领域之二“表现”要求“初一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够依据歌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活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所教授的内容是人音版7年级第14册第1单元“难忘岁月”里的《游击队歌》。歌曲的节奏活跃、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歌曲为G大调,4/4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A段明亮轻快,巧妙地、恰倒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B段节奏发生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记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再现A段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记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2、教材的地位、作用:《游记队歌》作于1937年年底,首次演出受到八路军总司令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随后便流传到全国各地。1942年拍摄的影片《自由中国》曾用此歌作插曲。此外,曾为大型记录片《华北是我们的》作配乐。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用它作重要素材,至今,这首歌仍然保持着久唱不衰的魅力。把《游击队歌》纳入初一的音乐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目的:(1)了解《游击队歌》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战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风貌。 (2)能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与他人一起背唱《游击队歌》。 (3)能积极参与听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并从中体验上音乐课的乐趣。

4、教学重点:(1)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背唱《游击队歌》。 (2)感受歌曲的情绪,表现歌曲的内容。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课所教的歌曲学生都比较熟悉,估计能唱者较多,但是对歌曲的结构形式弱起节拍的演唱不甚了解,能唱容易,但是唱出时代的感受,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较难。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赏”“歌唱”“创造表现”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1、视觉图像法:结合多媒体欣赏教学,让学生的视觉、听觉、情感同时参与,使内容具体形象化,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对比演唱法:让学生分析歌曲结构,用不同的情绪和声音演唱歌曲的两个乐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 3、创编表现法:师生共同创编声势节奏,即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又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

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播放VCD《咱当兵的人》,师生一起跟唱,体验军旅歌曲的特点(热情、自信、乐观、豪迈)。 教师:军旅歌曲大多反映了军人热情、乐观、坚强、豪迈的性格,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一种情感。一些经典的革命歌曲常常传承着一定的历史与文化,讲述着一段段难忘的流金岁月。1937年年底,音乐家贺绿汀在救亡演剧一队工作,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写了一首歌曲《游击队歌》,首次演出受到八路军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至今保持久唱不衰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军旅之歌。

2、新课教学:听赏不同演唱形式的《游击队歌》

(1)、听赏《游击队歌》(合唱)(整体感受)。 要求: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思考歌曲描述了怎样的一个音乐场景。 方法:结合所了解的历史,谈谈歌曲的时代背景,游击队员的作战方式,学生眼中的抗日战争。(影视作品:地道战、南京大屠杀、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勇敢、顽强、豪迈的人民英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战士深入敌人后方,在平原上,在铁道上,配合八路军作战,当时人们都相信,抗日战争一定能胜利,因为真理在我们广大人民手中。

(2)、观看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再一次听赏《游击队歌》。 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旋律采用级进、四度跳进逐渐上行的写作手法,节奏紧密、富于变化。歌曲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生动刻画了游击战士坚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3)、聆听《游击队歌》(轮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表现形式以及音乐的艺术魅力。 要求: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区分合唱与齐唱、轮唱与重唱、领唱与独唱。

学唱歌曲:(1)、学生轻声视唱旋律,注意后拍起唱的弱起节奏。(2)、随琴用lu模唱旋律,声音要求轻巧、有弹性。(3)、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4)、学生跟琴唱词。

3、分析歌曲结构:(1)、分析歌曲结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A—B—A)

(2)、歌曲第一乐段的旋律、节奏特点,采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旋律:级进、四度跳进逐渐上行。节奏:紧密轻快、舒展有力。表现游击队员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学生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1

(3)、第二乐段旋律、节奏有何变化?表现游击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节奏由紧密变为宽松,旋律给人一种豪迈有气势并且乐观向上的感受。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

(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的旋律,然后完整演唱全曲,注意歌曲的情感与力度表现。)

4、创编表现:声势节奏创编:师生共同创编简单、富有动感的声势节奏,通过跺脚、拍腿、拍手等动作,使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身体的节奏动作为歌曲伴奏。(1)声势节奏练习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练习其中一节奏型,然后交替进行,各种节奏熟练以后,可将拍手、拍腿、跺脚同时进行声势节奏练习。 (2)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在此声势节奏基础上,进行再创编。 (3)教师、学生对再创编的节奏进行点评。

5、小结:(1)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之间相互补充)。(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游击队歌》,了解了《游击队歌》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获得了愉悦的感受与美的体验,最后,请同学们再一次演唱《游击队歌》,并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七、教学特色(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的教学特色是): 1、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科特点;2、创造合作互动 尊重独特体验 3、运用现代手段 打破时空限制;4、实现学科整合 了解多元文化 八、教学启示:本课以人文理念为主线,注重情感体验,从情境切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历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处理学习的过程与情感处理方式,通过听赏、分析、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不断加深情感体验的深度,体现了音乐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理念。

《四渡赤水出奇兵》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分析、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组歌的概念和特点,体验力度、速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历史,以及体会长征精神。在讨论、探究、合作的愉悦过程中掌握演唱、演奏技巧,以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感悟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政治上、军事上以及自然界的无数困难,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的英雄壮举,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讲解,使学生懂得组歌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速度、力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再这首曲子的歌词中: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以及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历史事件?(震惊中外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征组歌中的第四个乐章《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音乐知识讲解。师: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要欣赏一样艺术作品,首先就是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介绍长征组歌(何为组歌)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一位名叫肖华的将军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写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接下来我们简要的来看看红军长征的经过!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编写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当中的第4首。 3.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欣赏视频片段《四渡赤水出奇兵》

欣赏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告诉同学们欣赏音乐作品的几个要素: 1.旋律歌词 2.表演形式 3.节奏速度 4和声伴奏 由这几个方面得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绪以及思想。 每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这首合唱曲合唱的形式都有哪些?(教师可解释:演唱形式如有齐唱、混声合唱,领唱,跟唱、对唱、轮唱,独唱等 聆听第一段:请学生回答它的演唱形式,第一段女声领唱——跟唱,轮唱

教师讲解:“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开头几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所以演唱者也用十分缓慢的节奏,和悠长的曲调来表达红军长征环境的艰苦,

PS(横断山脉位于我国西南部,因横隔东西交通,故名“横断”。) 范唱曲调:说明节奏缓慢,旋律悠长,(引入贵州,云南等地干旱的事件)中间的的滑音解释(演唱手法是模仿哭腔,最后的水似银哪,运用语气词来表达叹气的感觉)所要表达红军长征路途艰苦,行路之难。 (节奏缓慢,通常以小调式来表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对比欣赏。

聆听第二段:第二段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讲解何为混声合唱:表现了军民鱼与水般的关系,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2、“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两句写沿途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聆听第三段:1.第三段表演形式男声齐唱;“横断山??压黔境”,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语气沉重。对比第一段 钢琴演示。

聆听第四段:1.第四段男中音领唱。而后勇跟唱轮唱的合唱形式。2.表现的情绪是自豪的,愉快的(可对比欣赏《猪八戒背媳妇》。

2

3.突出表现和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以少胜多,出其不意的军事艺术。 视频讲解 四渡赤水的大概过程。

学唱第四段: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而后进行跟唱游戏,男女生配合。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曲子,了解了长征的经过,通过音乐欣赏到了红军不怕艰苦,顽强抗敌的作风,以及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最重要是我们要领悟这些长征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要求 :1、聆听歌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聆听《四渡赤水出奇兵》,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内容、音乐情绪,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辨认乐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入音乐课礼式,上课(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导 入:

三、进行新课:1、欣赏齐唱、轮唱《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为素材,从而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齐唱之后,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形式,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在轮唱中,“龙格龙格”的衬词穿插其间,使音乐显得富有变化,妙趣横生。这种艺术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革命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的间奏。它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还用逐步转调的方法为歌曲的最后部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转调后的合唱,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2、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 引子用了《怒吼吧!黄河》的音调为素材:

随后糅进了歌曲《东方红》的音调:

这段引子象征着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战斗号召。钢琴由慢到快地奏出华彩乐句,表现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随后,乐队再奏《怒

吼吧!黄河》的战斗性音调:

继而引出《保卫黄河》的主题,表现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情景。

主题之后的七个变奏分别在A大调、D大调、bB大调、F大调、bG大调、bA大调、bB大调上发展变化,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驰游击健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又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在音乐逐步达到高潮的时候,《东方红》的音调由木管声部和弦乐声部强力度地奏出。它象征着有了毛主席的领导、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伟大的抗日战争逐步走向胜利的坦途。 变奏八(尾声部分)再次奏出《保卫黄河》的音调,并将音乐推向高潮结束。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使这部巨著的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懂。这部合唱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抗战必胜的前景。这部合唱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特点,为我国现代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典范。 (教学意图:1、欣赏齐唱、轮唱的《保卫黄河》,对歌曲有一定的了解,为后来的协奏曲欣赏打下基础。

2、聆听钢琴协奏曲应着重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为了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内容,要引导学生感受、辨认乐曲的曲式结构。为此,老师要有适当的、简要的解释。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要求背唱《保卫黄河》。在欣赏了齐唱、轮唱及钢琴协奏曲形式的《保卫黄河》后能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选自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第十四册第2单元的知识内容。他是以1=B调,总体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