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题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3:12: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

1.解剖学:是研究机体结构的学科。研究机体每一部分的结构,这些结构的显微组成,以及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等。此外,主要研究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2.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各种功能的学科。

3.生理学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了解和预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和规律;而是理解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机体是如何调节自身的各种心理活动,使体内各种生理指标维持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殖和生长发育。

5.新陈代谢的概念: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新陈代谢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机体从外界不断摄取各种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综合形成自身的物质,或暂时贮存起来,这种过程称为同化作用(或组成代谢);另一方面是将组成自身的物质或贮存于体内的物质分解,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废物排出体外,这种过程称为异化作用(或分解代谢)。在进行同化作用时要吸收能量,在进行异化作用时要释放能量。

6.生殖: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 7.稳态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8.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发生的反应。

9.反馈:是信息沿着一个封闭环路的流动。反馈表示的既是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如果其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发展,则称之为负反馈。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可使某一反应的进程加速或加强,使其到达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1.细胞的有机物可分为5类: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 2.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粒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4.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单位膜:电镜下,细胞膜呈3层结构,机内、外两层的亲水极与中间层的疏水极。一般把这3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6.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微管、微丝。 7.组织:是由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 8.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9.肌肉组织的类型: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10.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1.神经元结构及分类: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神经元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分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联络神经元)。

12.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突起和包绕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章 神经系统

1.名词解释: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现灰暗。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层。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在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层的深层,又称髓质。

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为神经束,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层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包括树突)常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集团。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称神经节。 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兴奋: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也称静息电位。

极化: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去极化: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超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为超极化。

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超极化方向发展。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一般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作用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物质。

受体: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除脑神经核、传导束以及其他边界明显的核团外,在脑干的中央部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相互交织成网,各种大小不等的神经核团散在其中,它们共同构成网状结构。

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 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皮质功能柱: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区、运动区、听区和视区内的神经元都呈纵向柱状排列。这种柱状结构贯穿整个皮质的6层,垂直走向大脑表面,称为皮质功能柱。

诱发电位:各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都可在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引起电位变化,称为诱发电位。

边缘叶及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胼胝体周围一些结构 ,例如扣带回、海马结构、海马旁回等,合称为边缘叶。由边缘叶再加上与其功能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下丘脑、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大脑边缘系统。 感受器的适应: 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易化作用: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通过下行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使之保持一种阈下的兴奋状态,称为易化作用。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神经系统 按解剖分 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系统 感觉(传入)神经

按功能分 躯体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

副交感神经

3.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4.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

5.离子通道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特点。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结构,因此又称为7次跨膜受体;另一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鸟核苷酸结合蛋白)相偶联。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

6.受体的特征:受体具有与配体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受体和配体的结合一般具有可逆性;受体和配体的结合具有饱和性。

7.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将感受器的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8.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放。 9.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聚合、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10.脑组成:脑干(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及端脑(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11.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