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5:56: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2 提灯女神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课 板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文:12 提灯女神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理念:
本文应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体会一些词语和句子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的作用。 1. 确立了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来品悟人物精神品质。 2. 从描写人物典型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段。 3. 整合课内外资源,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的伟大。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南丁格尔,了解她的不朽业绩,知道人们为什么用“提灯女神”来赞美她。学习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启发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南丁格尔的不朽业绩,知道人们为什么用“提灯女神”来赞美她。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不是……就是”“不仅……还”在句子里的作用和练习造句。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 (一)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谈话:同学们,女神指的是神话传说 从题目入手,通过解释题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2 提灯女神 中的女性的神。你们知道提灯女神是谁吗?(学目,展示搜集到的南丁格尔资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南丁格尔的照片和资料以及照片,了解南丁格尔以料)(展示课件第三屏) 及“护士节”、“南丁格尔奖”,(三)教师设置悬念,导入新课:那么,人为下文突破难点做铺垫,同时们为什么用提灯女神来赞美南丁格尔呢?她有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哪些业绩让人们用“女神”这个词来赞美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想一想:课文讲了南丁格尔的哪些事 情? (二)检查学生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展 示课件第四屏) (三)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南丁 格尔的哪些事情? (四)指名反馈:南丁格尔冲破阻力,去 现在,我们就去读课文。 当一名护士;南丁格尔带领医疗护理队来到前 线护理伤病员;人们为了纪念南丁格尔,设立“护士节”、“南丁格尔奖”。 以学生自读为主,掌握生字新词,反馈中巩固对生字新(五)你能根据南丁格尔的事迹给文章划词的认读,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交流,在说中整体感知课文分段落吗? 三、课堂小结 的主要内容。从描写人物典型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段。引们知道南丁格尔的事迹,知道了“护士节”、“南导学法,降低难度。 丁格尔奖”都是人们为了纪念她而设立的。那人们为什么用“提灯女神”来赞美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四、布置作业 (一)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两遍。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年的 5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2 提灯女神 是为了纪念南丁格尔而设立的,人们用“提灯 女神”来赞美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来进一步感受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 二、理解课文,感受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 (一)学生默读第一至四自然段,思考: 1. 对于“护士”这个职业,当时人们怎样 看?(有损家族荣誉) 2. 当时的贵族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用横线 画出有关的句子。 3. 对于护士这个职业你了解吗? 4. 那么南丁格尔选择护士,实际上是选择月 12 日“护士节”、著名的“南丁格尔奖”都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子, 在读中体会南丁格尔的可贵品质,激发了学生的崇敬与敬仰之情。 了什么? 5. 那她又是在放弃什么?从中你认为南丁格尔是个怎样的人? (二)交流中指导第五自然段朗读。 1.你对“霍乱”这种病了解吗? 2.(展示课件第五屏)介绍有关“霍乱” 的资料。读读这段文字介绍,联系南丁格尔的 行为,你有什么体会? 3. 带着你对她的敬佩之情自由练读第五 自然段。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4. 当你读到“日夜奔忙”这四个字时, 整合课内外资源,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的伟大。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白天工作她吃不上饭, 晚上工作特别紧张……) 5. 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 1. 默读第五至九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用“提灯女神”来赞美南丁格尔? 2. 指名反馈。 品悟重点词语,拓展学生(南丁格尔慈祥可亲,以高度的责任感, 思维,创设情景,训练说话, 夜以继日地热心照料伤病员。每晚,当她手提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的伟大。 油灯巡视伤病员时,身影所到之处,士兵们都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对她的崇高敬意,所以称 呼她为“提灯女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