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8:20: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摘 要:目前高校学生逆反心理及相关行为较为常见。究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本文从分析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入手,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缓解进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逆反心理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实质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一旦产生,则会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1]逆反心理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态度。在德育角度上它指教育对象所表现出与教育者的意愿要求相反的情绪和行为以及表现出厌倦冷漠反感抵触等错误的态度。当代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探索缓解进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新方法。 1 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1)逆反心理指对事物做出的反应和当事人的意愿或大多数人的反应相反。高校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完善的时期,能较快接受新生事物,而学校生活存在相对单纯严肃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存在较大反差,导致高校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否定歪曲。这一现象指在逆反心理的驱动下,部分高校学生无恶意地对先进人物及事迹的评价及宣传持否定情绪,排斥身边的榜样人物,对积极倡导的先进事物持怀疑态度。 (3)对政工干部及管理者的反感。高校学生自尊心均较强,对外界刺

激敏感,对与来自他人的批评指正,总抱有反感情绪。往往拒绝接受他人的批评。对领导、老师及学生干部分配的任务拒不服从。 (4)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持有怀疑态度。一部分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其个性的约束,没有实际意义。部分在校大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高度热情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冷漠。 (5)对遵纪守法的要求消极抵抗。表现为高校学生对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不配合,例如不参加集体活动、政治学习,公益劳动等。一些学生则对不良行为持有认同感,把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看作是有哥们义气的表现。还有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反传统就是由个性,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6)对事物表现出偏激的态度。部分大学生片面地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长处进行比较,甚至以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消极案例来证明其观点的合理性,造成逻辑思维的混乱,也影响了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价值观的形成。 2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究其根本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高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变化迅速。随着不断地接触社会,且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如若发现外界对于他们的“自我”不予肯定,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会通过各种途径与违背其 “自我”的外在环境进行对抗。

(2)从思维方法上来看,高校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的局限,看待问题往往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容易固执己见,带着这种思维去观察、分析

外界事物,则常会以感情用事代替理智思考,从而引发其产生逆反心理。

(3)从情绪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情绪极易产生波动,对周围的环境敏感,兴奋和抑制的情绪交替出现,积极和消极心态相伴而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很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从而引发其逆反心理。

(4)当代社会中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高校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当代我国处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时期,传统的文化观念与西方的自由、个性化思潮的冲击与融合对在校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如贪污腐败、营私舞弊、下岗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往往引起极大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久而久之则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一部分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相对较低,思维方法较为单一,是非明辨力相对较弱,在遭遇与主观意识倾向背道而驰的事情时,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盲目的逆反心理。又由于同学之间年龄相仿,心理相通性较强,一个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往往会在同学之间进行心理动态互换,继而导致个体心理逆反上升为群体心理逆反。

(6)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进展较为缓慢,教育内容往往空洞、陈旧,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工作形式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 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