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21: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订) 5.《教师资格条例》
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7.《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8.《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9.《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1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13.《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4.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15.《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16.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三)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1.4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1.6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与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1.7教育的起源(速记p1) 1.8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a.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水平低下。 b.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的产生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累积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 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
识分子。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教育有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朝代 五帝 夏 学校名称 成均、庠 教育事件 古代学校的萌芽 庠、序、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校 商 大学、小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代; 学、瞽宗、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的阶段; 庠、序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地方。 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 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西周 国学、 乡学 春秋百家争鸣 战国 宫” “稷下学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儒、墨两家两汉 太学、郡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为当时的最国学 高教育机构; 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隋唐 科举制 建立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 六大书院 国学:程朱理学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大书院:白鹿洞、石鼓、岳麓、应天府、嵩阳、茅山 明 清 八股文——科考的固定格式 科举制废除